最新优惠活动:
咨询热线:18583297529
描述

元朝的官老爷穿什么,老百姓又穿什么?

元代以前,蒙古族的日常装扮是披发梳髻,天热戴斗笠,天冷戴皮帽。他们的皮帽、皮袄、靴子,多用貂皮或者羊皮制作。皮袄通常是右开襟、方领子。元朝统一全国后,社会等级划分特别严格,把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很多重要部门和地方的官职,都由蒙古贵族担任,副手位置则由色目人占据。这种高低贵贱之分,自然也反映在大家的穿着打扮上。


蒙古贵族的衣服最华丽耀眼,色目人次之,汉人和南人的穿着就普通多了。公元1314年,元朝正式定下了严格的穿衣等级规矩,原则是“地位高的可以穿低等级的衣服,地位低的绝不能往上穿”。违反了规定,当官的要丢官,平民百姓就要挨上57大板。不过,这个禁令管不到蒙古族人和专门给皇帝当侍卫(怯薛)的那些人。


1750921165972


皇帝的行头最气派:

皇帝正式场合穿戴的叫做冕服,主要有冠冕(帽子)、龙袍、下裳(裙子)、内衣这四大件。那个冕冠是用漆纱做的,上面盖着冕板(綖),青面红里子。冕板四周环绕着云龙图案,冠口边上缀满珍珠。前后垂挂着12串珠串(旒),左右挂着黄色的棉球(黈纩)。整个帽子装饰着珠子和云龙纹样,上面还横着一条长长的天河带垂到地面。这套东西其实是参考了先秦时的老规矩改造的。皇帝穿的龙袍是用青色绫罗做的,上面装饰着日、月、星星的图案,比起唐朝宋朝的龙袍要稍微简洁些。


配套的下裳是绯红色的罗裙,上面绣着花纹,总共有16行,每行绣藻、粉米(古代一种纹样)等图形。贴身穿的内衣(中单)是白色薄纱的,边缘镶着大红边。皇帝衣服用的料子,颜色都特别鲜亮,除了奢华的金线织锦(纳石失),还有进口的高级细毛料子(速失)和各种珍贵毛皮,像紫貂、银貂、白狐、黑狐皮。元朝丝绸的一个大特色就是特别喜欢用金线织布。


太子和贵族穿什么:

皇太子的礼服也很有讲究:他的冕冠上有9串白色珍珠串,用红丝带系着,青色棉球塞耳朵,用犀角簪子固定。穿青色上衣(衣),朱红色下裳(裳),上衣有五道纹章,下裳有四道。里面是白纱内衣(中单),佩戴瑜玉双佩,白袜配红鞋(舄)。这套和宋朝太子穿的挺像,比如都是“九珠垂旒”,不过宋朝是“青衣红裳”,元朝变成了“青衣朱裳”。


元朝贵族们个个喜欢穿红戴绿,料子精细柔软,最爱的就是往衣服上镶各种宝石。据说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年),一块重一两二钱镶在皇冠顶上的红宝石,估值中统钞(当时元朝的一种主要纸币)高达十四万锭!那些最顶级的皇冠,是在普通的钹笠帽基础上加金嵌玉,再缀上极其稀有的巨大珍珠,这在以前的皇冠上是没有的。


官员按花论级别:

普通官员上朝的制服沿用了宋朝的风格,颜色分紫、红(绯)、绿三档。但在设计上有创新:最大的特点是在官袍上绣不同的花纹图案来区分官职高低:一品到五品都穿紫袍,一品绣特大朵的独棵花,直径五寸;二品绣小一号的独棵花,直径三寸;三品绣一种叫“散答”的花,直径二寸,不带枝叶;四品五品都绣小杂花,直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都穿绯色(红色),也绣小杂花,直径一寸;八品九品都穿绿袍,素色不加花纹(《元史·舆服一》)。用不同种类、不同大小的花来代表官位大小,这点是借鉴了金代官服的思路。官员们穿官服的时候,都必须戴一种用漆纱做的、带有两边长长帽翅(展角)的幞头帽子。戴帽子这点和宋朝官员是一样的。可以说他们的帽子像宋朝风格,衣服像金代风格。


宫廷宴会统一装:质孙衣

从皇帝到官员,参加皇宫里大型宴会都要穿同一种特制礼服——质孙衣。它根据季节不同,冬夏装束截然不同。皇帝的质孙衣,冬天有十几种款式,衣帽搭配得严丝合缝。比如:穿金线织锦(纳石失)或剪羊绒衣(怯绵里),就要配戴金线织锦暖帽;穿大红、桃红、紫蓝、绿色有镶边的袍子(宝里),就得戴镶嵌七宝的多重顶冠;穿红、黄色翻毛皮袍子,那就戴有金边装饰的帽子(红金答子暖帽)等等。夏天的质孙衣也有十几种,也讲究衣帽成套。例如,穿缀着大珍珠的金锦袍(答纳都纳石失),要戴镶宝顶带金凤钹笠帽;穿缀着小珍珠的金锦袍(速不都纳石失),就要戴镶嵌珍珠的卷云冠等等。整体看,冬天的服饰颜色浓重富丽,夏天则偏淡雅,讲求整体协调,彰显皇家高贵气派。


元朝宫廷每年要搞13次大型宴会。每到这时,皇帝、大臣和他亲信的人都穿上颜色一致的质孙衣,在大殿前按照官位高低、关系亲疏、辈分大小,用金杯不断敬酒,场面极其隆重热闹。像忽必烈在过万寿节(生日)时,自己穿上金光闪闪的长袍,还赏赐给两千名贵族和武官同样的衣袍颜色和款式,赏给亲密贵族的礼服则镶嵌着闪闪发光的宝石和珍珠。他还会挑出一批高级官员(男爵),每人赏赐13套不同颜色的衣服,每件都镶着珠宝。当时皇帝为了拉拢下属,真是挥金如土。


日常穿着接地气:

平民百姓平时的穿着就不同了,款式主要有比甲、宝里、比肩、辫线袄这几种。

比甲: 原来是蒙古族的便服,元代流行起来。它没有领子也没有袖子,前面短到腰部,后面长如袍子,用带扣系上,骑马射箭很合适。

宝里: 是一种在袍子边缘镶有装饰边的衣服(有襕的袍)。

比肩: 也叫“襻子答忽”。它有交领或圆领,右开襟,半截袖,长度到脚面,腰身部位打褶子,有的有镶边有的没有,可以用锦缎或毛皮做。

辫线袄: 这是一种长袍,圆领口(盘领),窄袖子。腰身用红紫色丝帛捻成细绳束紧(辫线),勒出很多细褶子,所以也叫腰线袄子。


衣料好坏差很大:

当时人们衣服料子的质量是天差地别。高级官员穿色彩艳丽、用金线织锦(织金锦)做的官服,那上面花纹的大小直接代表他的官位高低。贵族男子夏天戴的帽子(笠)质量、造型、装饰都非常讲究。但是普通百姓穿什么,官府却管得死死的。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规定:演戏唱歌的(乐人)、卖酒的、当差的,都不许穿颜色鲜亮的衣服。


元贞元年(1295年)又发布禁令:普通老百姓不能用柳芳绿、红白闪色、迎霜合、鸡冠紫、栀子红、胭脂红这六种颜色。只能穿布料本身颜色或较暗沉的麻布、棉布、葛布或者粗的绸子、绢帛。到了延祐元年(1314年),皇帝又专门发圣旨强调服色等级区分:“近年来,士人平民互相攀比奢华,身份尊卑混淆不清,不合礼法又浪费钱财,朕对此很不赞成。必须明确贵贱各有规矩,才能更好地巩固国家制度;适当节俭,才能使民众富裕。”(《元史·舆服一》)这意思很清楚,重新强调服装等级,就是为了强化等级差别,不让官员和平民穿得混淆(当然,蒙古人不受此限制)。诏书具体规定:“官员衣服除禁止使用龙凤纹外,一品二品可穿用纯金线织花的袍,三品穿带金边纹样的,四品五品穿带云纹镶边的,六品七品穿带六瓣花的,八品九品穿带四瓣花的。”


老百姓“禁止穿赭黄色(接近皇帝专用色),只允许穿素色带暗纹的纻丝、绸、绫罗及毛皮料子。戴的帽子斗笠不能用金玉做装饰。靴子上也不能裁剪出花样图案。”诏书还特别指出,汉人、高丽人、南人等冒充侍卫身份(番直宿卫)的也在此禁令范围之内(《元史·舆服一》)。这些禁令非常鲜明地划清了官与民、不同种族的界限,充分暴露了元朝统治者维护自身特权的观念。可以想见,在那个时代,当权者都把特殊的服装看作是至高无上地位的象征,是他们炫耀身份的工具。


鞋子:皮靴当主角:

元朝时,北方穿皮靴、毡靴的人相当普遍。关于靴子起源,一说是战国时代的军事家孙膑发明的。孙膑被庞涓挖掉膝盖骨后行动不便,就想法制作了一种适合残疾人穿的靴子:把硬皮料裁剪成靴帮和靴底,做成高筒皮靴。孙膑就穿着这种靴子乘车指挥,最终打败了庞涓。不过也有人认为靴子本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胡服),最早采用靴子的汉人是战国的赵武灵王。北方的契丹、女真、蒙古人都习惯穿靴子,它既抗寒又耐穿。元代靴子的式样很多,在制作材料上比起前朝也更讲究。有像鹅头顶的靴、鸭嘴形的靴、云纹头靴、毡靴、[革翁]靴、还有高丽式样的靴子等。元朝正式场合穿的那种重底鞋(舄)做得也很考究,鞋头加玉饰,鞋帮上绣花纹。


以上就是尚织汉服学塾小编对元朝服饰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汉服设计培训学习的需求或疑问,欢迎联系我们。

 汉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