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优惠活动:
咨询热线:18583297529
描述

古人的衣裳如何诉说其地位、品位与规矩?

人类一路向前,从最初的蒙昧,慢慢走向了懂得礼仪和规矩的文明。想那遥远的原始岁月,人和野兽界限模糊,大家都坦坦荡荡地生活着。后来,智慧渐长,人们不光懂得了男女有别,心里也渐渐生出了一种叫“羞耻心”的东西。加上天冷得穿点儿御寒,这“衣服”自然而然地就成了遮蔽身体的新发明。


不过,这层包裹身体的布,可没那么简单就定型了。随着日子越过越复杂,衣服的“使命”也跟着变了味儿。它不再只为遮羞保暖,开始背上越来越多的文化密码和条条框框,甚至悄悄成了古人思想的“传声筒”。每个时代的衣裳花样,都在无声地透露出那时候人们喜欢啥模样、讲究啥规矩、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区别。


1752472752133


衣服是个“身份牌”:贵贱高低一目了然

古时候,穿什么衣服,那真是半点马虎不得。尤其是在那种特别看重上下尊卑的年月,衣服就是贴在身上的“身份标签”,清清楚楚告诉你谁是谁。


这套“穿衣的规矩”,早在周朝就认认真真立起来了。那时的人坚信,只有穿戴上分出三六九等,大家才能安守本分,天下才能太平。所以,从上头的天子,到下面的诸侯、士大夫,穿啥戴啥,都是定死了的。到了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时候,儒家讲究的“礼”更是把这条理推到了新高度,衣服的规矩越发严苛细致。这套靠衣裳分高低的法子,成了贯穿整个古代社会的“铁律”。


衣裳里的门道:一看规矩,二看料子,三看花鸟,四看颜色


想从古人的穿着猜出他的身份地位?关键得抓住这几点:

规矩大过天:根本——身份说了算!从头顶冠帽到脚上鞋袜,这套“衣冠制度”就是维持等级秩序的“尚方宝剑”。


富贵穿身上:翻翻古书,看看老画(或者靠谱的影视剧),就能明白:身份越高,身上的料子就越是讲究金贵。皇帝的龙袍?那种料子别说普通人不能用,就是多看两眼都可能犯了忌讳!规矩不仅管着官员,就连老百姓也只能穿最粗陋的麻布,“布衣”一词就这么成了普通人的代称。


纹样显身份:衣服上的飞禽走兽、花花草草,那是无声的“说明书”。比如在宋朝和清朝,文官的袍子上常见飞鸟纹样,而武官则爱用走兽(比如犀牛)装饰。看一眼绣的什么,是文是武就猜个八九不离十了。


颜色藏等级:颜色?那更不能随便挑了!清朝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正黄色?那就是皇帝的“专属色”,旁人但凡敢穿敢用,那就是杀头的罪过。


得体是礼数:穿衣的规矩不只是身份

古人这衣服,可不光是用来攀比身份的,它更是整个社会礼仪和规矩的“活教材”。可不像咱们今天穿衣这么自在。在从前,穿衣服本身就是一种严肃的“礼仪”。


得讲究两个字——得体!看场合穿,也要看身份穿。举个最直白的例子:要是父母健在,做子女的可万万不能穿一身纯白,不然就会被扣上“不孝”的大帽子,戳脊梁骨能把你戳死。连衣服穿得不整齐、帽子戴歪了,都会被说“失礼”。说句实在话,这种在公共场合注意衣着得体的意识,其实一直留传到了今天——穿戴整齐干净,既给自己长脸,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衣裳会“说话”:交流融合的使者

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衣裳,本身就是一卷深厚的文化书,更是连接不同民族、沟通不同国度的美丽“信使”。这交流从来都是有来有往:中原的打扮影响了边地民族和海外的眼光,同时呢,外面的好点子也被咱们学了过来。


宋朝那时候,这个特点尤其明显。南边归宋朝管,北边是契丹人(辽)、女真人(金)、党项人(西夏)的地盘。你来我往之下,大伙儿的穿衣习惯都悄悄变了:北边的人也学着穿起了“宋式”的宽袍大袖;而宋人发现,自己的长衫虽然好看,但实在碍手碍脚,做事不方便,就反过来学了学北方牧民精干利落的打扮。久而久之,宋人衣服就变了样,融合出了一种既不失大气,又方便活动的“齐膝小袖”新风格。


中国的衣服风尚还不止于此,它甚至乘风破浪走了出去。瞧瞧今天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仔细看,是不是总有点咱们古老汉服的影子?就连遥远的西方,也被中国精美的丝绸深深吸引,开始大量学着做相关的衣服和料子。


说到底,古人的这一身衣裳,从来不只是遮羞保暖那么简单。它就那么堂而皇之地穿在身上,明明白白地告诉世界你是什么人、站在什么位置;它绣着那时的好恶,藏着为人处世的规矩,更在针脚纹样间,默默记下了一路走来,不同人、不同地方是如何你学我、我学你,最后成了这方水土的模样。翻看那些老衣裳,翻看的是一段无声有声的过往。


以上就是尚织汉服教育小编对古代服饰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汉服设计培训学习的需求或疑问,欢迎联系我们。

 汉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