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必需品,古人排序时,“衣”字打头,足见其分量。常说的“华夏文明”,其中“华夏”字指向何处?其实它最早出自古籍《尚书》,形容中原与边陲各族共尊周王。
这个“华”字,就与服饰之美息息相关。中华大地讲究“礼仪之大”,因此得名“夏”;同时拥有“服章之美”,故而称为“华”。衣服最初的遮羞蔽体功能,正是文明的起点,也是礼仪诞生的重要标志。如今汉服广受喜爱,而在众多华丽的汉服形制中,有一种代表着至高地位的礼服,那就是冕服。
想认识冕服,得从它的诞生说起。它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我们可以从一些记载中看到线索,比如周王赏赐有功之臣的物品清单里,频繁出现“玄衣”(深黑色上衣)、“衮衣”(画有龙纹的礼服)、“裳”(下半身的长裙)这类名称,这些正是构成冕服的核心部件。随着周朝礼乐制度的完备,冕服的定制也逐渐形成规范。
那么,这种最高级的礼服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一套完整的冕服,堪称是华服与配饰的艺术组合。它的主体是深青色的上衣(玄衣)和浅红色的下裙(纁裳)。最引人注目的配件莫过于皇帝头上的“冕冠”了,就是影视剧中常见、前后悬挂着成排玉珠串的那种特殊头饰(这些玉串也叫“旒”)。此外,还有宽大的白色腰带(白罗大带)、保护膝盖的金黄色蔽膝(黄蔽膝)、内衬的素色纱衣(素纱中单),以及红色的厚底礼鞋(赤舄)。
为了彰显威严与华美,上衣的肩膀、背部和袖子上,常常会绣有各式各样代表天地万物的精美纹样(后世称为“十二纹章”)。这也解释了古装剧里大臣们穿着的礼服图纹为何各不相同。除了衣物本身,配套的玉器也是关键:玉制的带钩、悬挂的玉佩、精致的玉环等等,都是身份的象征。通常,旒冠上的玉珠串数量越多、衣服上的图案越繁复华丽,穿它的人地位就越尊贵。
当然,如此华丽的礼服并非谁都能穿。什么人能穿冕服、穿哪一等级,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从西周《周礼》就有记录,冕服按照地位高低分为六个等级,比如大裘冕(最尊贵,专属帝王,装饰着最完整的纹章)、衮冕(王侯贵族),等等,依次向下递减。只有天子、王公贵族在重大祭祀、登基等国家大典时,才有资格穿戴对应等级的冕服。
尽管每个朝代冕服的细节和名称略有调整变化,但这种穿着冕服的庄重制度,从周朝开始,历经汉唐,一直延续使用到了明朝。直到满清入主中原,情况才发生了根本改变。清朝皇帝为了推行新的统治秩序,从文化入手,颁布了影响深远的“剃发易服”政令。自此以后,冕服才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的中央,淡出人们视线。
虽然作为正式礼服制度被废除,但冕服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清朝的官服,其实也部分借鉴了前朝尤其是明朝的一些图案和元素。近代历史上,甚至有人试图恢复冕服传统。比如袁世凯在登基称帝时就动了这个念头。可惜他祭天时所穿的所谓“祭服”,更像是混合了冕服部分元素的新设计,并未真正复原古老的冕章与配色精髓,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作为汉族服饰体系中等级最高、象征意义最隆重的礼服,冕服不仅代表了“华夏”之“华”,彰显了中华的服饰之美,这份独特的艺术魅力甚至远播海外。历史上,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就曾多次欣然接受中国皇帝赏赐的冕服。著名的壬辰倭乱时期,明朝也曾向日本权臣丰臣秀吉赠送过冕服。这些史实都说明了冕服作为中华传统“法服”(礼仪服装)的强大吸引力,其华美庄重的仪态超越了朝代的更迭。
了解冕服,不仅能让我们领略古代帝王服饰的精美与威严,更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对中国传统服饰艺术的鉴赏能力,也更深入地理解古人“衣冠上国”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