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以为古人的裙子就是“裙”。其实在汉代之前,“裙”这个说法还不存在呢!那时人们下身穿的叫“裳”。
裳,就是早期人们用来包裹下半身的衣物。最早祖先们用兽皮或树叶简单围裹,主要目的是遮盖身体,保暖效果其实很有限。天气真冷了,古人会在腿上套一种叫“袴”的东西来保暖,它更类似于贴身的下装。
有意思的是,《礼记》中提到“庶母不漱裳”,意思是地位低的庶母,甚至无权清洗裳。这暗示出裳是非常私人、贴身的穿着物。所以,最初的裳与其说是保暖衣,更像是古人贴身的下装。
早期裳的一种常见形式叫“帷裳”,就是直接用一大块长方形的布围系在腰间,前后都能盖住,不需要缝制,有点像现代长长的围裹裙。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裳的样式进化了,变成了更精细的做法——由七块布(前三幅、后四幅)拼合而成,形成一个可以完整围裹下半身的筒状。
汉代学者在给《仪礼》做注解时,还详细记录了这种拼幅裳的尺寸:每块布的宽度约为当时的二尺二寸。
这样一看,无论是早期的帷裳还是后来拼布的裳,都是像桶一样围在下身,这功能听起来不就是裙子吗?那为什么特别强调“裳”和“裙”不是一回事呢?
关键原因就在于名称出现的时代不同。非常明确的是,“裙”这个字是在汉代才正式出现的。在汉代之前,只有“裳”而没有“裙”。所以,无论两者形式上有多像,在汉代之前的时期,它们绝不是同一种东西,历史的时间线划定了两者的界限。
《后汉书》记载了汉明帝的马皇后生活节俭,说她穿着“大练裙”时也毫无华丽装饰。这清晰地告诉我们,到汉代时,“裙”已经成为女性的一种重要服饰了。
有意思的是,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裳和裙是共存的。至少在宋代,女子习惯在穿裙的同时,外面还会再加一层裳。这时候,裳已经从原始的贴身遮盖物,演变成一种具有装饰作用的外层衣物了。
那么,裳原本作为贴身下装的功能,是什么时候、被什么替代了呢?
答案在《汉书》的“思有短褐之亵”一句中可见端倪。“亵”在这里指的是贴身穿的私密衣物。后来发展出了更具体、更贴身的“亵裤”(类似于现代的内裤)。至此,裳失去了贴身衣物这个最初的功能,华丽转身,成为了裙外面那层装饰性的存在。
以上就是尚织汉服学塾小编对古代“裳”和“裙”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汉服设计培训学习的需求或疑问,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