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红色的喜爱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沉淀。从最初学会识别颜色,到将颜色用在日常生活中,再到最终对红色形成了独特的情感寄托和审美偏好,这是一个慢慢培养的过程。
聚焦在中国古代的衣服上,红色传达出的心意主要有三大主题:第一是代表高贵和权力,一开始只有大人物才能穿红;第二是代表喜庆,尤其是关系到传宗接代的婚姻大事,红衣服是主角;第三是用来驱邪避凶,像古代囚犯穿红褐色囚服,据说就是为了镇压他们身上所谓的“煞气”。
红色 = 身份尊贵
在古代,红色几乎是权贵的专属色。比如周朝礼制规定,最高级的公爵穿“朱芾”,第二高的大臣穿“赤芾”,这两种顶级礼服都是红色的。纵观古代官场,大官们的官袍也几乎都以红色为主调。
那么,衣服上的红色为什么能和尊贵画等号呢?
一方面,古人常把颜色与道德品质挂钩。红色(赤色)被视为“正色”,代表着忠诚、孝义等君子品德。就像好人值得尊敬一样,象征这些美德的红色自然也显得高贵。而且,古人养生也讲颜色,认为红色对应“心”,“心无杂念”就是忠诚的体现。
另一方面,红色在老祖宗们的神话故事里出场率很高。翻翻《山海经》就知道,神仙的样貌和身上的佩饰,常常带着红色,这无形中增加了红色的神圣感。
红色 = 满心欢喜
“喜”就是高兴、开心,是心愿实现时自然流露的心情。这种喜悦可以来自不同层面:最基本的吃饱穿暖,然后到扬名立万的成就感,以及享受人生的纯粹快乐。
其中最根本的喜悦,关乎“活着”本身——一个是自己要活下来(“食”),另一个是家族要延续(“色”)。结婚作为家族延续的头等大事,必然是大喜事,红色自然成了主角。
表达喜庆的衣服,常常绣着象征吉利的图案,像龙凤、鸳鸯、麒麟。款式上,过去女子穿红裙,男子穿长袍马褂;现在则是西服或礼服。最重要的,还是那抹专属的“中国红”。
从过去到现在,每逢春节,上至皇宫贵族,下至普通百姓,衣服上总少不了红色点缀。新人结婚,婚服更是一片耀眼的红。时间久了,大家就默认了:红色代表喜庆,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老传统了。
衣服中用红表达喜悦,也和“食”与“色”密不可分:
从“食”(吃饱饭)看,成熟的果实和滋养万物的太阳都是红色的。红色便承载了人们对丰收富足的期望和喜悦。
从“色”(婚育繁衍)看,古人可能觉得天上的彩虹(也有红色)跟男女结合相关,红色便带有了生命传承的喜悦。
此外,古人认为红色属“阳”,代表着光明、热烈的能量,阳气旺自然心情就好。在五行观念里,红色对应南方、夏天,正是万物蓬勃生长、充满生机的季节,这种旺盛的生命力也与喜悦相通。
红色 = 抵挡邪祟
古人认为的“邪气”分内外:身体内的病痛是“内邪”,外面不可预知的灾祸则归咎于鬼神(“外邪”)。为了抵挡这些,衣服就派上用场了——图案、料子、颜色本身都被认为能“辟邪”。
古人的衣服上常常绣着各种辟邪图案,大致分三类:
植物类: 如桃木(能驱鬼)、莲花(佛道圣花)。
动物类: 如青蛙(吃害虫避毒)、鹿(仙兽避毒)、老虎(四方神,力量强大能驱邪)。
几何类: 像八卦图、雷电纹,也有震慑邪物的作用。起初人们更看重实用性的辟邪功能,后来慢慢演变成了象征吉祥的装饰。
衣服的料子也有讲究:
来源特殊: 比如“百家衣”——是收集邻里百家布片拼缝而成,或是经过寺庙开光的布料,古人相信这种特殊来源的布料自带辟邪力量。
材质本身:
像孝子穿麻衣,因为传说中“引绳造人”的女娲用的是麻绳,麻因此被视为守护之物,能保护守孝的人不受邪祟侵扰。夏天不穿“亮纱”,因为古人觉得皮肤外露容易招邪,厚实的衣服能保护身体。比如有记载说清朝时“夏天不能穿透亮的纱,因为嫌露出皮肤”。
颜色上,红、黄两色最常用来驱邪:
黄色被认为是土地的颜色,而土地神奇(能长出粮食),具有沟通鬼神的力量,道士的黄袍就有此功用。
红色则更普遍:小孩子穿红肚兜、红褂子来压惊;大人遇到本命年,全身穿戴红色以“冲喜”、避凶煞;最典型的是,古代死囚要穿赭红色的囚服,这其实是想用红色的“辟邪之力”来压制犯人身上那种令人不安的“凶戾之气”。
为什么认为红色能驱邪呢?
说到底,辟邪是人们在困境中保护自己的本能。远古时期,火和太阳给人类带来了至关重要的温暖、光明,帮助他们看清危险、驱赶野兽,是安全感的根本来源。红色的火和太阳,自然被赋予了保护的神力。
另外,在大量的驱邪仪式(比如傩戏)中,人们大量使用红色物品或涂抹红色,久而久之,这种视觉联想更加强了“红色能驱邪”的信念。
不同民族喜欢的颜色背后,藏着不同的故事和精神。红色,无疑是中国人心中分量最重的一种色彩。这份钟爱,代代相传,穿在了衣服上,最终凝结成我们共同的情感纽带:红色的衣服,可以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可以是传递喜悦的使者,也可以成为心灵深处的护身符。这抹“中国红”的深刻含义,就这样生动地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历史记忆里。
以上就是尚织汉服教育小编对古人眼中的三种红色意义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汉服设计培训学习的需求或疑问,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