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常说衣食住行,衣服这事儿在古代,特别是夏商周那会儿,意义可远远不止保暖遮体。算是服装纺织业的“创业初期”吧。到了周朝,尤其讲究,直接把衣服跟“礼”绑一块了,定下了一套超级细致的穿衣规矩,影响太深远了,后边上千年都没逃开这路子。
其实夏商时候,那些显示身份地位的礼服(冕服)就有点模样了,周朝人把它弄得更完善,硬是塞进了“礼治”的大框框里。这么一来,衣服就不光是穿了,它直接成了身份的说明书。你是啥级别,看衣服就明白。
这种“看人穿衣”的规矩,在中国古代真是一脉相承,衣服几乎成了“礼”的代言人。它一边儿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一边儿还是经济的重要支柱。为啥非得这么搞呢?说白了就是靠这套规矩稳定社会秩序,好让统治稳稳当当。所以啊,后来穿衣的等级森严得很,直到封建王朝结束才算完事。
商周那会儿,颜色挺认死理的,主流就五种正色:青、红(赤)、皂(那种黑)、白、黄。鞋子嘛,样子也不少,履、舄、靴啥的。这里面,舄的排面最足,特别是周天子的鞋柜,得有白、黑、红三双好舄,不同场合穿哪双都有讲究。靴子倒是后来者,打西域来的,胡人骑马射箭穿它方便,慢慢汉族人也觉得挺香,就跟着穿了。
等到了春秋战国,那可热闹了!整个社会都在翻腾,思想上百家吵翻天。穿衣这事儿各家也有各家的理儿:有的特别讲“礼”(规矩排场)、有的提倡“俭”(朴素省料),还有的喜欢“自然”(舒服自在最重要)。这里头,儒家的影响力绝对数一数二。孔子那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人当金科玉律。你猜“修身”包不包括穿衣打扮?当然算啊!儒家对读书人要求可严了,内心要有墨水,外头得像个样儿,行坐立卧、穿衣戴帽都得合乎规矩,得显出一股子温润君子的范儿。瞧见没?在老祖宗眼里,穿衣服这事儿,早就和做人、守规矩分不开了。当然,道家那套亲近自然、墨家提倡节约啥的观念,也对穿衣风格有点影响。
回看夏商周,衣服布料的生产可是门大生意,管得挺像样了,还是国家税银的重要来源。家家户户织布纺线,也是那个时代经济里挺重要的一环。
瞅瞅商代甲骨文上的字儿就知道,那时候做衣服的材料已经挺丰富了,蚕桑、丝织这些活儿,上头是很重视的。到商朝晚期,衣料无论是花样、质量还是数量,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周朝呢,更别提了,衣服成了身份牌,统治者看得更重,所以西周时候,布料是越织越好、花样越来越多、产量也噌噌涨。
春秋战国时期就更不得了,整个社会在经历大转型(奴隶制变封建制),生产大爆发,纺织也跟着飞起。那时候齐鲁一带的花花绸缎,吴越地区又细又密的麻布,绝对是最牛的招牌,成了全国纺织业的中心地带。这些中心的出现、纺织作坊的兴旺,不正是那个时代经济发展嗖嗖快、穿衣打扮也追求新花样的最好证明吗?穿啥,还真是跟着时代走的!
以上就是尚织汉服学塾小编对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服饰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汉服设计培训学习的需求或疑问,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