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优惠活动:
咨询热线:18583297529
描述

魏晋南北朝女子,她们的衣衫不简单

夹在汉唐两个辉煌朝代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是个非常热闹又混乱的过渡期,前后持续了大约四百年。简单来说,它就是汉朝结束之后,中原大地上陆续冒出、又快速更迭的众多政权的总称。北方游牧民族进来、原有王朝顶不住、战乱频发、社会动荡、民族冲突不断,形成了南方和北方长期分庭抗礼的局面(这就是“南北朝”的由来)。


有意思的是,北边建立的政权,很多是草原民族建立的;而南边的,则主要是原先生活在北方、后来为躲避战火一路南迁的汉人建立的。历史上著名的“衣冠南渡”就是指这个汉人大规模南迁的时期。这次迁徙意义重大,标志着中华文明的中心开始从黄河向长江流域转移。要知道在秦汉时期,长江以南还被视为蛮荒之地呢!北方人因为战乱、灾害背井离乡逃到南方,起初和当地人有摩擦,但经过几代人相处磨合,文化最终相互接纳融合了。


f69aabb08447f372ee9bd8ad78cd875_副本


这种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虽然发生在遍地战火的背景下,却最终促成了新的、包容性更强的汉民族认同感,为后来隋唐的大一统打下了基础。另外,当时社会阶层僵化,寒门子弟上升通道窄,许多知识分子干脆不再死磕仕途,转而研究文学艺术、追求生活情趣,形成了独特的“魏晋风度”——这也算是那个时代最有特色的标签了。


女子服饰的变与融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穿衣风尚也展现了显著的交流和融合。

总体来说,女子服饰主要继承自汉朝旧制。《晋书》里就提到,那时女子常穿“上短下宽”的衣服。宽大的裙装成了主流,这既适应南方温暖气候,也符合当时追求自由飘逸的风气。日常穿着一般是上身襦衫、下身杂裾双裙(这是当时一种很有特色的女装,视觉上有层层叠叠、衣带飘飘的感觉),款式和颜色都很丰富,装饰也越来越讲究。


同时,另一个潮流也在兴起——“衫”逐渐取代了“袍”。老式的袍子领口多是厚重的双层交领,袖口窄小紧收。而新流行的衫就舒服多了:它是单层薄料,直襟(前襟垂直向下),袖子特别宽大,而且袖口完全敞开(省去了“祛”,即收敛的袖口)。想穿得更随意?没问题!可以用带子把直襟两边系上,也可以就那么潇洒地敞着穿。当时的壁画里,像著名的“竹林七贤”,大家都这么穿,有的甚至袒露着胸口呢!


这种追求宽松自在的风气弥漫开来,从上流社会到普通百姓,都流行穿宽衫大袖、系上宽松的腰带(所谓“褒衣博带”),对后来整个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影响都很大。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北方“胡风”的影响。随着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并建立政权,他们的服饰文化也大量涌入。最典型的当属“裤褶”(褶裤 [zhěkù]):这是一种北方日常便服,特点是上衣(褶)搭配裤子(袴),而且上衣常用“左衽”(前襟向左掩),这是胡服的标志性特征。这和南方流行的“上衣下裙”很不一样。胡服的流行正好呼应了当时社会风气——人们厌倦了僵化的儒家礼仪规范,更喜欢自由解放的着装方式,同时也因时局动荡产生了一种“及时行乐”或追求身心自由的倾向。


可惜的是,完整保存下来的那个时期的女子衣物实物非常少。能见到的实物例子中,有一件特别的“绞缬绢衣”(绞缬就是扎染工艺),呈褐色,交领,配着大大的“喇叭袖”(即袖口展开的大袖),用扎染染出了均匀的黄色小圆点纹样,在北朝流行起来,是非常难得的完整实物。


以上就是尚织汉服教育小编对魏晋南北朝女服饰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汉服设计培训学习的需求或疑问,欢迎联系我们。

 汉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