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早期官员服饰沿袭晚唐,后来新规出台,才正式细分了祭服、朝服、常服(公服)、时服、戎服和丧服。核心原则是:场合与官阶决定穿着。这其中,朝服和公服的区别最具代表性。
朝服
朝服是参加大朝会等庄严仪式的“正装”。标准搭配非常华丽:外套大红(绯色)罗袍配大红罗裙(朱衣朱裳),内衬白色罗质的中单衣(类似衬衣,领口外露)。腰间先束大带,再系皮革带并挂上红色罗蔽膝(类似围裙),脖子戴上方心曲领装饰。全套行头还包括玉佩、锦绶(装饰性丝带)以及白绸袜配黑皮靴。不过,这份“全套”并非人人都有,六品以下官员就得省掉中单、玉佩和锦绶,等级差异直接体现在配饰上。这套服饰用料讲究,考古发现的实物面料多为罗、绢,裙装有平展式和精致的印花罗百褶裙两种。
公服
公服,也称“从省服”,是官员日常处理公务的“工作服”。基本款是圆领大袖,腰间束皮带(革带),也有窄袖款式。它的核心辨识在于颜色,直接对应官阶:北宋前期,九品以上着青色,七品以上换绿色,五品以上用朱色(红),三品以上穿显贵的紫色。元丰年间调整后,紫色门槛提高到四品以上,绯色(红)适用六品以上,绿色则为九品以上。穿紫袍或红袍的中高级官员,必须配上金银装饰的鱼袋挂在腰后,成为醒目的身份标记。朝廷还会按季节赐发“时服”(袍、袄、衫、裤等)给各级官员,这些服装常带有鸟兽纹样的织锦。
朝服细节与规范
虽然朝服的基本样式统一(红袍红裙+白中单+大带+蔽膝+曲领),但具体穿着规则严格区分等级:从是否有资格穿内衬的中单衣(禅衣),到配挂的锦绶图案样式,都有讲究。尤其重要是帽子(冠):朝会上只允许戴进贤冠、貂蝉冠或獬豸冠,绝不可混戴或不戴。进贤冠本身也分等级,官阶越高冠梁越多——顶级五梁,最低二梁。官员手中还必须持笏板(手板)。
幞头
宋代官场日常最普遍的“官帽”是幞头,皇帝百官除了重大祭祀需戴冕冠,日常都戴它。幞头帽翅花样繁多,有直脚、弯脚、交脚、朝天、顺风等等,名称如曲脚幞头、宫花幞头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朝会专用的一尺多长直脚幞头,戏称“交头接耳”,相传长帽翅设计就是为了防止大臣们私下交谈。这时候的幞头已完全定型为帽子。文人雅士则偏爱复古的“幅巾”裹头,如著名的“东坡巾”(相传苏东坡所戴),它用乌纱制成,上下两层,四角折叠成方形。
带銙与鱼袋
腰带也是区分官阶的关键部件。它由两部分组成:前端有带扣和装饰性的“䐃尾”,使用时䐃尾必须朝下以示臣服;后部镶有一列方形或圆形的饰板“銙”,其材质和数量直接对应官位。最尊贵的是玉銙(帝王用“排方玉带”,三品以上也可用玉),其次是四品用金,五品六品用黑银,更低官员用犀角或普通银铁,文人多用铁脚。一个重要穿法是:为配合宽大礼服袖子(需双手抱于胸前防止拖地),表明身份的銙饰一律钉在腰后,方便同僚从背后识别等级。此外,穿紫袍的高官挂金鱼袋,穿红袍的中级官员挂银鱼袋,也都悬于腰后。
简而言之:
朝服是礼仪性最强的“大礼服”,用于重大朝会,颜色统一大红,身份差异体现在帽子类型、冠梁数量及有无/何种配饰(中单、玉佩、锦绶)。
公服是日常办公的“工作服”,形制相对简洁(曲领大袖/窄袖、束革带),等级主要服饰颜色(紫、绯、绿)清晰区分,并配合悬挂金银鱼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