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优惠活动:
咨询热线:18583297529
描述

官有官样,民有民服,隋唐男装特点

提起隋唐,那可是公认的古代中国鼎盛时代,历经了之前的战乱和分裂后重归一统。那时候,中外交流特别热闹,四面八方的人都往大唐跑。和西域、吐鲁番这些地方打得火热,唐朝人的打扮也就跟着时髦起来,带上了浓浓的“胡风”。


先看隋朝:还没完全变过来

从隋朝的墓里挖出来的东西看,当时的男装还没能一下子甩掉南北朝的老样子。那些“裲裆”(类似马甲背心)和“袴褶”(合裆裤配上短上衣)的形象,还清晰着呢。


唐朝:风格混搭,各有讲究

到了唐朝,场面就丰富了。正经场合穿的礼服(像冕服、朝服),还是传统的那一套,讲究襦裙搭配。不过,同时期从外面传来的“圆领袍”也火了起来,成了另一种重要风格。这两类衣服加起来,构成了唐朝男子的主流衣橱。


1750315939456_副本


圆领袍:既帅又实用

这圆领袍呢,窄袖子,衣襟向右掩(“右袵”),领口处有个小立领,用纽扣系紧。唐朝早期,这种袍子的袖子和下摆越做越宽、越长,穿着更有范儿了。


当官的:穿“制服”认牌子

当官的打扮就很统一了:头上戴个黑色纱做的“幞头”(一种包裹后脑勺的帽子),身上穿圆领窄袖的长袍,这袍子长度刚过膝盖不到脚踝。有意思的是,在膝盖那儿专门有一道横线痕迹(叫“横襕”),据说是为了保留一点古代“深衣”(一种袍服)的样子。腰上扎着红色的皮带(“红鞓带”),脚踩黑色皮做的“六合靴”。从皇帝到小官,穿的款式基本一模一样,区分身份高低主要看衣服料子、颜色,还有那皮带头的装饰够不够豪华。


不穿官服的地主、文人:追求复古范儿

那些不当官的有钱人或者隐居的知识分子(叫“隐士”、“野老”的),在家就喜欢穿一种叫“直裰”的大袍子。这种衣服领子高、袖子和衣边都做得特宽大。他们穿这个,大概是想表示自己继承的是古代儒家学者那种宽袍大袖的风范吧(连和尚道士也穿类似的“直裰”)。


普通老百姓:方便实用是王道

普通老百姓就没有上面那些讲究了。他们只能穿长度到膝盖、而且开衩也开到腰那种短衫,配上“袴”(裤子)。衣服颜色还不让用鲜艳的。干活跑腿的差役仆人们,习惯戴个尖尖的帽子(“尖椎帽”),穿草绳编的鞋(“麻练鞋”)。为了做事方便,经常得把衣服下摆撩起来塞在裤腰里。脚上嘛,基本就是线编的鞋或者草鞋了。


(小注:《步辇图》这幅画也印证了这些穿戴:唐太宗戴着幞头、穿着圆领袍;旁边的宫女穿小袖短衣配裙子披肩;吐蕃使者也是圆领小袖花缎袍;礼仪官呢,同样是幞头圆领袍,腰里还挂着证明身份的小牌子“鱼袋”,手里拿着记事用的“笏板”。)


必备单品:幞头帽

这个“幞头”帽子,说起来最早源于北齐,到了隋唐就逐渐固定下来成了爆款。它是用黑色薄纱做的软帽子(中间一度用木头做里衬),罩在后脑勺的发髻上,帽子本身微微往前倾。帽子上有两条带子系在前头顶,两条垂在后脖颈,长度样式有好几种。刚开始流行平顶小样的,后来帽子部分越做越高。唐朝开元年间,皇帝还给大臣们专门赏赐过宫里头流行的“内样巾长脚罗幞头”,看来那长带子的式样是宫里先兴起的。这后脑勺的两条带子,可以下垂,可以翘起来,可以斜一边,甚至交叉在后面。样子起初像梭子,后来变成腰子圆形状,为了有型里面还加了根细铁丝。到了五代十国,这两条带子干脆平直地撑开在两边,“软脚”变成了“硬翅”,为后来宋朝那种两边长长翅膀的乌纱帽(就是人们常说的“乌纱帽”)打了样。


总的来说

隋唐几百年下来,男子们的日常服饰大概就这么个格局:有身份地位的人穿长袍,当官的统一戴“幞头”,老百姓就穿短衫裤子。这风格从唐朝一直到五代十国,基本变化不是特别大。


以上就是尚织汉服学塾小编对隋唐男装特点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汉服设计培训学习的需求或疑问,欢迎联系我们。

 汉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