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优惠活动:
咨询热线:18583297529
描述

动乱时代的别样风采——魏晋南北朝的穿衣习俗

中国的衣服穿戴,一直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人们的穿着自然也跟着变。魏晋南北朝是个特别热闹的时期,王朝像走马灯一样更迭,不同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生活穿衣的习惯,也和过去的汉朝不大一样了。虽然也留着些汉朝的影子,但新的穿法层出不穷,很是有特点。


一、潇洒自在的穿衣范儿

那会儿,道家、佛家的思想很受追捧,读书人中间流行一种自在洒脱的风气,穿衣打扮也把这股劲儿体现得淋漓尽致。宽宽大大的衣服成了潮流,上到贵族,下到老百姓,都喜欢穿。袖子更是要大大的才有范儿。不少当时的“名士”很特立独行,喜欢里面不穿中层衣服(内中衣),直接身子外面套个大外套,或者只穿件像现代吊带衫似的新奇内衣就出门了,就图个轻松自在、不拘小节。女子的穿着则优雅得很,长裙都拖到地上,袖子又大又飘,衣服上还装饰着层层叠叠的飘带,走起路来感觉特别仙。


1750315939456


二、头顶上的花样也不少

那时的帽子和头饰也很有看头。汉代流行的头巾(巾帻)依然在用,但有了点新变化。巾帻后面加高了点,整体变小变薄,像个“小帽”,南北都流行。再给这种小帽加上一层网罩似的“笼巾”,就成了当时最时髦的“笼冠”,因为常用黑漆细纱做的,也俗称“漆纱笼冠”。帽子种类也多起来:一种叫“白高帽”,样子挺多变的,有的像卷起的荷叶,有的垂下来像个短裙,有的纱帽高高的像个屋顶,还有的带着长长的帽耳朵;还有一种“突骑帽”,样式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垂着布带盖着脖子,可能跟当时人编辫子的习惯有关。


三、男女装束各有特色

男人们:

流行穿长衫。长衫和长袍的区别主要在袖口,长衫袖子宽大敞开着(无袪),长袍则有收口。当时的描述说一个袖子大到能裁成两半,裙子(指下裳)也长得很,可见这宽松的风气。这种穿法传开以后,成了社会风俗,一直影响到后来的南朝。普通干活的百姓也喜欢穿宽大衣服,但下地干活时还是得穿利落点的短衣长裤,还要绑上裹腿。同时还有一种特别的“裤褶”很流行。这种衣服在汉末就有了,但样式更新了:上衣比以前窄小,长度到膝盖;裤子则比较宽松,盖到脚面。最早主要是军营里穿,后来在北方民族和中原的交流融合中形成了新样式,从魏晋开始也流行到了民间,成为普通人的常服、便服。


女人们:

日常穿着大多还沿袭汉代,穿衫、袄、襦、裙、深衣这些。很受女子欢迎的还有种“杂裾垂髾服”,她们把过去的深衣又改进了一下。把裙子下摆剪成好几个上宽下尖的三角形,像旗帜(旌旗)的尖角一样,叠在一起(这个尖角就是“髾”)。围裙(围裳)里还会伸出几条长长的飘带,走路时随风飞舞,用“华带飞髾”来形容特别贴切。这时还流行起一种叫“帔”的衣物,始于晋代,样子像围巾,披在脖子和肩膀上,前面交叉后自然垂下来。那时的诗歌里就有描写女子披着漂亮帔子的形象。


四、民族交融让穿戴更新鲜

这时期北方很多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北方居民也大量南迁,带动了中原和南方穿着习惯的巨大变化。除了前面提到的“裤褶”,“裲裆”也被大家广泛穿着,这同样是从北方传来的。


“裲裆”,听起来复杂,其实就是背心或马甲的意思,用来护着前心和后背。样子和现在的背心差不多,前后各一片布,肩膀用带子连起来,腰间再用皮条扎紧。虽然主要是男人穿的,但女人也穿,只不过最初女人们喜欢穿在外衣里面当内衣穿,后来也穿到外衣外面去了。这种在衣裳外搭配坎肩的穿法,到今天还能见到,算是古时裲裆穿法的一种延续(只不过现代穿的是马甲样式的坎肩了)。


北方和中原的穿着习惯,互相学习,吸收优点,变得更新鲜了。衣服样式上,既保留了宽袍大袖(广),也有了紧窄贴身的款式(狭),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新潮的搭配,比如东晋的学者干宝就注意到并记录了当时一种“上衣紧窄、下裙宽大”(上俭下丰)的流行风格。另外,北齐妇女使用的遮面纱巾(幂)、脚上的皮靴、袍子带镶边的款式、系扎用的皮带等,也都受到汉族百姓的喜爱,并流传到了后世。


魏晋南北朝这风起云涌的几百年,社会大变革,民族大融合,人们的穿衣戴帽,和那时的思想文化一样,既有对过去的传承,也开启了许多新的时尚,我们甚至在今天某些穿戴习惯上,还能看到它依稀的影子。


以上就是尚织汉服教育小编对魏晋南北朝的穿衣习俗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汉服设计培训学习的需求或疑问,欢迎联系我们。

 汉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