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优惠活动:
咨询热线:18583297529
描述

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的人都穿什么衣服?

春秋战国那会儿人们的穿着,属于我们汉服大家族中的早期款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深衣”,这是当时的主流服装。另外和中原人宽袍大袖风格很不一样的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胡服”,那时候也渐渐流行起来。


那个年代思想特别活跃,各家各派对穿衣服这事也有自己的看法:

儒家讲究规矩和礼制,提倡服饰要得体大方。

道家思想更自然些,提出舒服自在就好,不必刻意追求华美(像“甘其食,美其服”)。

墨家呢,提倡节约实用,反对铺张浪费,主张先吃饱穿暖再追求好看。

混合了多家思想的荀子则认为,衣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要有区别、有等级。

法家的韩非子,不太信鬼神,更推崇穿衣服崇尚自然、简单一点。

总的来看,当时各诸侯国风俗不同,衣服审美也各有特色。


1750056570163


当时流行的“袍”主要有这么三种:

实用小袖型: 领子后面是凹下去的,前面是V形交领。袖子从腋下最宽的地方慢慢向手腕收窄变小袖口。这型比较小巧,穿起来方便。

宽短外罩型: 袖子是直筒的,袖口很宽,袖筒较短。领子后面是直的,前面也是V形交领。衣服本身比较宽松,像一件罩在外面的袍子。


华美垂胡型:

袖子很长,袖子的下缘设计成好看的圆弧状(这圆弧叫“胡”,说是模仿牛脖子下垂的皮肉形状设计的)。衣服宽松,穿上很显风度,这种款式一直到西汉还在流行。

补充一点: 上面这三种袍子,都是前面衣襟向右掩(右衽)、衣身连着下裳(直裾)、用腰带系住的。


(以下是考古实物反映的信息,主要来自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几处重要的战国墓葬):

湖南长沙战国楚墓:

这里画的和木俑穿的衣服,有一种是衣襟(裾)带点弯曲的袍子。一个画在漆奁上的场景很生动:主人坐在屋里看舞,舞者穿着大袖、宽下摆的V领长袍,腰束得紧紧的(印证了“楚王好细腰”的说法)。衣服的领口、袖口、下摆和腰带都是白色的,可能里面衬了白衣服。大多数木俑穿直裾袍,只有一个穿曲裾袍,衣服边缘镶着漂亮的锦缎边,图案是雷纹或像双耳杯一样的菱纹(也叫“长命纹”,图吉利)。


湖南长沙仰天湖战国楚墓: 这里的女木俑,穿的是绣花、右衽、衣襟弯曲的袍子,领子和衣襟边都包了很宽的锦缎边。


湖南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 墓里帛画上一个驾龙的男子,头戴高冠,腰束大带,穿着宽袖、曲裾的长袍盖住脚面——这就是典型的“深衣”。


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

出土的帛画画着一个祈祷的少女,也穿着宽袖、曳地的曲裾袍。袖子很宽大,但袖口是收窄的,袖子下缘有好看的垂胡状圆弧(这种大袖小口的袖子后来叫“琵琶袖”)。腰上也束着大带,样子和子弹库帛画里男子的袍子很像。

(附注:袍子和衫的区别,简单看有没有袖口就知道了)。


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

编钟架上的铜人乐师穿着紧身上衣(矩形V领,窄袖),衣摆左长右短带点弯,领边有花边。下身穿有褶的裙子,裙子左右各有一道直条花纹。这裙子短的到膝盖,长的拖地,是穿在上衣里面的。腰上束皮带,挂着流苏和一个心形小包,右边还别着短剑,头戴平顶帽。


河南洛阳金村韩墓:

这里发现了长袖曲裾袍的玉雕舞女,衣襟曳地,束大带。还有件青铜小女孩逗鸟像,衣服是立领的(比较少见),裙子只到膝盖(算中短裙了)。腰束革带挂着玉佩,穿着皮靴,梳两条长辫子——就算用今天的眼光看,也挺新潮的。


河北燕下都战国遗址: 这里的铜人穿矩形V领、右衽的长袍,腰上用带钩系着革带。


我们现在穿的很多汉服,虽然力求接近那时的样子,但很难做到百分之百复原。通常能做到样子大致相似(像七八分),再结合一些现代的审美,让汉服既传统又现代。不过在关键的地方,比如衣襟右掩(右衽)、连体(直裾)这些基本形制,还是应该尽量还原,不能搞错了本质。日常穿着汉服,这些基础得守规矩。至于那些实在没考古证据的地方,比如确切的面料、颜色深浅、具体尺寸等,可以适当加入现代元素,巧妙融合,这样大家更容易接受和喜欢。


那个时代虽然遥远,但那时候开创的汉服文化,深深影响了之后几千年,甚至今天也能看到影子。这些宝贵的文化,值得我们好好去了解、去传播,它们也是咱们国家非常优秀的文化名片哦!


以上就是尚织汉服学塾小编对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的人都穿什么衣服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汉服设计培训学习的需求或疑问,欢迎联系我们。

 汉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