褙子,亦被称作背子,是汉服的形制之一。对襟设计,两侧从腋下起并不缝合,多被用作罩在其他衣物外面的装饰性外衣。褙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半臂或中单,经过历史的演变,成为了备受欢迎的上衣。
褙子的历史久远,始于隋朝,但在宋元时期达到了鼎盛。在明代,它甚至被赋予了“披风”的美称。在宋代,无论男女,都喜爱穿着褙子,其形式因时间和用途的不同而多样化。
起初,褙子主要是身份较低的妇女所穿,但因其穿着方便、行走自如,逐渐受到了各阶层的喜爱,从后妃命妇到平民女子,都能见到其身影。宋代以后,褙子更是成为了常礼服的一种,成为了宋代妇女的标志性服装,尤其在宋、明朝时最为流行。
关于褙子的名称,宋代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认为它原本是婢妾所穿之服。由于婢妾常常侍立于主妇的背后,因此得名褙子,而有身份的主妇则更倾向于穿着大袖衣。宋代女子所穿的褙子,初期短小,后来逐渐加长,形成了袖大于衫、长与裙齐的标准款式。
褙子的设计极富特色,以直领对襟为主,两襟虽不缝合,但并不影响其穿着的稳固。袖子可宽可窄,长度也多样,有的及膝,有的到小腿,甚至有的长及脚踝。衣服两侧常常开衩,位置灵活多变,或从衣襟下摆至腰部,或一直高到腋下,也有不开衩的款式,展现了极大的设计灵活性。
宋代褙子的领型主要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和盘领交襟式三种,其中直领式最为常见。斜领和盘领更多地被男子在穿着公服时所采用,而女子则更偏爱直领对襟式。
到了明代,褙子的样式更加丰富。有宽袖褙子,仅在衣襟上饰以花边,领子一直延伸到下摆;也有窄袖褙子,袖口和领子都装饰有花边,但领子花边仅到胸部。
在宋代,褙子受到了男女老少的喜爱,无论尊卑贵贱,都可见其身影。皇室后妃、公主,朝廷命妇,寻常女子,甚至是教坊、街巷的歌舞伎,都喜爱穿着褙子。这种普及程度在当时的服饰中实属罕见。画作《瑶台步月图》中的女子,身着褙子,展现出文静优雅的气质。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出土的壁画上的女伎,山西晋祠泥塑中的侍女,也都穿着褙子,可见其在当时社会的普及程度。
在宋代,男子同样喜爱穿着褙子,从皇帝、官吏、士人到商贾、仪卫,都可见其身影。然而,这并非他们的正式服饰,更多是在居家休息时穿着。其直腰身的款式,不系襻纽,可长可短,可宽可窄,充分展现了休闲的气息。宋徽宗赵佶的自画像《听琴图》中,这位一国之君也穿着褙子。
尽管褙子在宋代广泛流行,但它并非正式服装,更多地是人们在家居休闲时的选择。其简洁的裁剪和没有过多配饰的设计,充分展现了宋代人的社会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也与当时的国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宋代国势积贫积弱,统治者强调衣着“务从简朴”、“不得奢侈”,因此北宋的服饰一改隋唐的雍容华丽,渐趋朴实之风。
到了元代,褙子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元人戴善夫的《风光好》第四折中就有关于褙子的描述。明代男子也穿着褙子,其形制与宋代相似,但袖子和身长有所增加。元明以后,褙子更多地成为了妇女的服饰,而男子则较少穿着。
明清时期,褙子作为一种外衣的习惯一直延续。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明初曾规定皇室贵妇以褙子为常服,而品级较低的命妇则将其作为正式礼服的一部分。在明代前中期,女服完全承袭了元代汉族女服的形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褙子逐渐变得普通,成为了一种短袖衣。从辽、元墓室壁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褙子从缩短到普通上衣长度,再到袖子形式变为半长短袖的演变过程。
尽管褙子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兴衰变迁,已经不再是主流的服饰选择,但它依然在一些特殊场合和群体中受到喜爱。以上就是尚织汉服学塾小编对褙子的历史演变与传承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汉服设计学习的需求或疑问,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