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服研究的众多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到汉服运动的影响、传统汉服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汉服在影视作品和婚礼中的独特地位,以及汉服数字化信息的研究等。同时,专业的汉服论坛、网站以及网络销售平台的兴起,都表明汉服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今天,我们将聚焦汉服的一个显著特征:交领右衽。
“衽”指的是衣襟,而“右衽”则是指衣襟从左向右掩盖,领型交叠并系带穿着。这种平面结构的服饰风格广泛分布于东亚各个民族中,但汉服的右衽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汉服的右衽设计可以追溯到远古的三皇时代,并一直保持着交领右衽、宽袍大袖、博衣大带的特点。到了周代,服饰制度逐渐完善,并一直延续至汉唐时期,不仅影响着汉族的服饰,还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汉族文化中,右衽被视为尊贵的象征,而左衽则多为少数民族所采用。孔子曾感叹:“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这表达出他对于左衽的少数民族的一种轻视态度。
汉服的右衽设计不仅体现了阴阳生死的哲学观念,还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人生哲学。右衽,即衣襟向右掩,被视为阳的象征,代表生者;而左衽,即衣襟向左掩,则被视为阴的象征,代表故去的人。在丧礼中,根据《礼记·丧服大记》的记载,小敛和大敛时所穿的祭服都是左衽,这表明左衽在丧葬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在古代中国,方位崇拜也是右衽设计的依据之一。当一个人面向南方时,东方在左边,被认为是阳的方位;而西方则在右边,被认为是阴的方位。因此,右衽的设计反映了人们对于东方的阳和西方的阴的认知和崇拜。
此外,右衽的设计也与人的生命轨迹相呼应。从生到死,人的生命轨迹就像是从左到右的流动一样,这与右衽自左向右的搭掩方式相呼应。这种设计贯穿了整个汉族的历史,即使是在战乱或朝代更迭的时候,也没有改变过。即使是在少数民族统治的时代,汉族人仍然坚持穿着右衽的服饰。
民国时期,尽管西方的服饰开始逐渐流行起来,但在街头仍然可以看到穿着长袍、马褂的汉族人,他们的衣襟仍然是向右搭扣的。这种对于传统服饰的坚持显示了汉族人对于自己文化传统的深深热爱和坚守。
汉服的基本形制可以分为两类:上衣下裙相缝合和上衣下裳分开穿着。上衣下裙的连属制服饰是将上衣和下裙分开裁剪后再进行缝合形成的长衣样式;而上衣下裳的分开裁剪则是将上衣和下裳分开穿着,不需要再进行缝合。
曲裾深衣是上衣下裙连属制的代表服饰之一。根据衣裾是否绕襟,曲裾深衣可以分为直裾和曲裾两种类型。曲裾的出现与汉族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曲裾的下摆可以环绕几层以更好地保护下体。环绕的圈数可以是单圈或多圈,并在腰部位置附加腰带进行加固。男子的曲裾下摆相对较宽大,方便行走;而女子的曲裾则稍显紧窄。从出土的战国和汉代的壁画以及俑人来看,女子曲裾的下摆呈现出类似“喇叭花”的样式。
直裾右衽的服饰则是衣领向右掩盖,并附有绳带系扎。绳带系扎的位置根据服饰内外穿着的用途而定,并且不进行绕襟处理。1972年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曲裾素纱襌衣便是一件典型的直裾右衽服饰。这件衣服长160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7厘米,肩袖直向纱向。这件衣服只有48克重,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因此被誉为“薄如蝉翼、轻若烟雾”的美称。曲裾素纱襌衣的衣领相交,有着三角形衣襟由左向右掩。这种衣袍外罩禅衣也可以作为内衣穿着。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马山一号墓出土的素纱绵袍也是一件典型的汉服代表。这件袍服的衣身长148厘米、袖展216厘米。它采用交领右衽设计、后领下凹,肩袖斜向。袖子从腋下向袖口直线收小,袖口宽为21厘米。领缘与袖缘均采用斜裁拼接,使领口及袖口有较好的弹性。值得一提的是,领面、袖面、缘边刺绣纹样,不仅有锦上添花的视觉效果,还起着掩盖缝合线与弥补面料幅宽不足的作用。领缘宽度为4.5厘米,与同墓出土的其他类型服装相比,各部位尺寸相对小一些,专家普遍认定为内穿的袍服。
除了连属制的服饰,上衣下裳分开穿着的服饰也是汉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服饰以唐代的襦裙和明代的马面裙为例。襦裙是一种交领上衣较短的裙子,下裙蔽体,长度及地。在唐代,襦裙的领型变化较为丰富,如交领右衽衣襟、对襟、圆领等。女子的圆领结构不只是圆弧形,还包括心形领等样式。男子圆领与女子圆领结构略微不同,穿着男子圆领袍服时,领型向右搭扣后再呈现圆形领。发展至明代,交领右衽样式单一,领型变化较少,衣长相较唐代更长。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西方的服饰逐渐流行,但汉族人仍然坚持穿着右衽的服饰,这显示了他们对于自己文化传统的坚守和热爱。同时,汉服的设计风格也展现了中国服饰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对于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上就是尚织汉服学塾小编对汉服为什么是交领右衽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汉服设计学习的需求或疑问,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