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优惠活动:
咨询热线:18583297529
描述

汉服文化——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小知识

古代制衣相关称谓

在古代,“衣工”可是制衣工匠们的特定称号,这一称号承载着当时社会对于制衣行业的特定认知与分工。还有“针黹”,简单的两个字,却涵盖了缝纫、刺绣等一系列精巧的针线工作,从日常衣物到精美服饰,都离不开这些细腻的针线技艺。


汉代的服官制度

“服官”是西汉时期设立的官署名称,在齐郡临淄和陈留郡襄邑这两处地方分别设置。临淄生产的服官产品主要是纨觳,而陈留则以锦缎闻名,这些高级织物专门供宫廷使用。其主管设有长官及丞等职位,其中临淄服官又被称作“三服官”。之所以有这个称呼,是因为这里为皇帝提供春、夏、秋三季不同的衣料。即便到了东汉初期,“服官”这一设置依然延续。


“三服官”作为汉官名,主要职责是为皇帝制作冠服。据《汉书·贡禹传》记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筒,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注释中明确提到“三服官主作天子之服,在齐地”。另外,《汉书·元帝纪·齐三服官》的注引李斐也提到:“齐国旧有三服之官,春献冠帻为首服,纨素为冬服,轻绡为夏服,凡三。”从这些记载中,我们能大致了解到三服官为皇室提供服饰的种类与规制。


1742366211397


“胡服骑射”的历史变革

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名雍,是赵国一位极具改革精神的君主。当时,他积极推动变革,其中一项重要举措便是推行“胡服骑射”。“胡服骑射”指的是赵武灵王借鉴吸收西北方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服饰特点,并大力倡导民众学习骑射技术。在他进行的军事改革中,服装改革是重要的一部分。赵国军民开始穿着上衣下裳相连、有貂蝉装饰的武冠、以金钩作装饰的具带,脚下穿上靴子的“胡服”。这一举措极大提升了赵国的军事战斗力,使赵国国势日益强盛。


独具特色的“苏广成衣”

在旧时的江南地区,人们对裁制传统中式服装的店铺有着特别的称呼——“苏广成衣”。据说,苏州人在裁制中式服装方面手艺极为精湛,而广州地区在服装式样创新和丰富程度上更胜一筹。“苏广成衣”这一称呼巧妙地将这两个地区的独特优势结合在一起,彰显出这些成衣铺手艺高超、式样新颖的特点。所以,在江浙一带,凡是开设中式服装的成衣铺,大多会冠上“苏广成衣”等类似字样。


独特的“赐服”制度

在古代,有一种特殊的服饰叫做“赐服”。对于古代的品官而言,并非只有依靠自身官品相匹配的服饰,他们还可以凭借皇帝的恩准获得特别赐予的服装。这些赐服往往是在特别的情况下穿着,比如谒陵、大阅、陪祀、监修实录、开经筵等重要场合。


宋代时,会有赐金紫或银绯的情况。大文豪苏轼就曾获得赐服银绯的殊荣。以明代为例,赐服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官员本身官品尚未达到相应等级,但能获赐高级别的服饰,比如未达到一品官品却能佩带正二品公、侯所穿的麒麟服;或者官品较低却能获赐高一二级的服饰,像获赐仙鹤服。另一种情况是,有一些几种尊贵非凡的服饰,只有得到赏赐才能穿着,比如蟒衣、飞鱼服、斗牛服,文武官员未经赏赐是绝对不可以擅自使用的。


严格的“服饰禁令”

在中国古代,各个王朝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体现等级差别,都会颁布严格的“服饰禁令”。汉代明确规定,普通百姓只能穿着本色麻衣,严禁穿着色彩斑斓的杂彩之衣;商人阶层更是受到诸多限制,不允许穿着用锦、绣、縠、纻等高档丝织品制作的服装。


宋代也有相关规定,庶人、商贾、伎伶人等群体,日常穿着被限制为皂衣、白衣,并且腰间束带只能用铁或角进行装饰的革带;同时,普通妇女在梳妆打扮上受到约束,不能梳高髻、戴高冠,也不许使用金翠珠玉等昂贵首饰。


到了明代,服饰禁令更为细致和严格。官民都禁止服用带有蟒龙、飞鱼、斗牛、大鹏纹饰图案的服装;普通百姓不许穿大红、黄、紫、绿、黑和鸦青等颜色鲜艳的衣服,也不得使用金绣、绵绮、纩丝、绫罗等高档衣料;民间妇女则在首饰方面受到限制,不能使用金玉珠翠、玛瑙、玳瑁等制成的首饰。


以上就是尚织汉服学塾小编对汉服文化——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小知识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汉服设计培训学习的需求或疑问,欢迎联系我们。

 汉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