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优惠活动:
咨询热线:18583297529
描述

辽金西夏服饰,往昔岁月中民族特色的华服记忆

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辽、金、西夏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它们独特的民族风情在服饰艺术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辽,以契丹族为主;金,以女真族为主体;元,则是以蒙古族为核心的政权。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之间既有矛盾的碰撞,又有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碰撞出了独特的文化火花。


一、辽代官服制度的独特风貌

辽国官服制度承袭了五代后晋的传统,彰显出独特的历史韵味。在重大祭祀活动中,官员们身着重磅装扮,头戴金文金冠,身着白绫袍,红带之上悬挂鱼形装饰,脚踏错络缝靴,尽显庄重威严。而小祀之时,风格稍有不同,戴的是硬帽,穿着红色刻丝龟文袍。朝服呈现为络缝红袍,搭配犀玉带,后改为锦袍金带,穿新疆獐皮靴被视为尊贵的象征。公服为紫皂幅巾搭配紫窄袍,束玉带或是身着红袄。常服则展现出流畅的简约之美,盘领(即高圆领)、左衽的绿衣窄袖袍,线条利落。


1738997933443


二、辽代服装所蕴含的特色风情

辽代服装(主要指契丹族服装)多以长袍为主,这种风格在男女皆同,上下皆采用一致的形制。其独特之处体现在诸多细节,皆为左衽设计,圆领、窄袖,给人一种简洁大方之感。袍上设有疙瘩纽襻,袍带在胸前巧妙系结,然后优雅下垂至膝。长袍色彩整体偏灰暗,有灰绿、灰蓝、赭黄、墨绿等多种色彩可供选择,纹样风格质朴自然,不事张扬。


贵族阶层的长袍则显得格外精致考究,如在辽宁法库叶茂台出土的棉袍,以棕黄色罗为底,通体平绣精美花纹。领部绣有栩栩如生的双龙,肩、腹、腰部分别绣有簪花骑凤羽人及桃花、水鸟、蝴蝶等纹样。龙凤纹样本是汉族传统纹样,其出现在契丹贵族的服装上,深刻反映出辽代契丹与汉族文化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从形象资料来看,契丹族男子在长袍里面常衬有一件衫袄,露出领子,颜色比外衣浅,涵盖白、黄、粉绿、米色等多种柔和色彩。下身搭配套裤,裤腿整齐塞入靴筒内,腰间系上带子予以修饰。契丹族妇女虽然也穿裙,但多数时候裙子穿在长袍里面,下身穿长筒皮靴,展现出别样的英姿。


辽国契丹服装对汉民族服饰产生了一定影响。北宋时期,洛阳京师的士庶中就有不少人喜爱穿着契丹服。鉴于当时辽宋对峙的特殊局势,北宋王朝曾多次下达禁令,禁止百姓穿着契丹服。


三、金代服饰的多元演变

金国本为女真族附属辽国,1115年金太祖收国元建国称金,至1234年后灭亡,存续近120年。金代服饰基本保留着女真族的固有形制。


进入燕地后,金代服饰开始模仿辽国,实行南、北官制,注重服饰礼仪制度。当他们进入黄河流域后,又大力吸收宋代冠服制度,使服饰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官服款式的设计独具匠心,窄袖、盘领、缝掖,腋下不缝合,前后襟连接处作折裥而不缺胯。胸部肩袖处饰有金袖,彰显身份地位。金世宗时依据官职尊卑明确规定花朵大小,三品以上花朵大五寸,六品以上三寸,小官则穿芝麻罗。


金代妇女服饰大多沿用辽制。据记载,女真族女子偏爱绣满全枝花的裙子,内部设有铁条圈架制作的裙撑,使得裙摆能够扩张蓬起,尽管与欧洲贵妇所穿裙撑形状有所不同,但都通过夸张女性下半身体积来凸显女性魅力。外衣以黑紫、皂色、绀色直领左衽的团衫为主,前长拂地,后长拖地尺余,腰间系上红绿色饰带。皇后冠服与宋相似,有九龙四凤冠、腰带、蔽膝、大小绶、玉佩、青罗舄等,尽显皇室威严,贵族命妇佩戴云肩,五品以上官员母亲和妻子允许披霞帔。冬季,无论贫富皆穿皮毛制品,衣帽裤袜多为皮制,较好的衣料有纻丝、纳锦、绸、绢等,展现出当时的生活精致一面。


四、西夏服饰所散发的民族气息

西夏政权由党项族建立,原本居住在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河曲一带,后逐渐向四周扩张。党项族本是游牧民族,尚武的他们在西夏中期,由于崇尚儒学、实行科举取士,逐渐失去了骑射尚武的传统,开始沉湎于奢华生活,进而走向衰败。


西夏与回鹤在军事、经济、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关系紧密,西夏王穿汉式服装,期望与中原皇帝平起平坐,而王妃则身着具有特色的回鹤装。


党项族妇女头戴尖圆领金冠,右边插花簪子,穿着交领,领口镶宽花边、右衽,窄袖、左右开褉的衣锦袍,袍内搭配百褶裙,裙两侧和前方垂绶,脚穿翘尖履,尽显优雅大气。男子则头戴毡帽,身穿圆领长袍,前两身帽前缀有金花作为装饰,腰间挂着腰袱,腰带垂绅及地,脚穿皂靴。也有部分男子戴巾帻,穿圆领齐膝衣、长裤、绑腿、麻线鞋或皂靴。下层百姓中,男子大多穿短襦短衫、小口长裤,有的小腿束绑带,足穿草鞋,女子则穿着裙衫。


辽、金、西夏的服饰艺术各自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它们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人研究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


以上就是尚织汉服学塾小编对辽金西夏服饰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汉服设计培训学习的需求或疑问,欢迎联系我们。

 汉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