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及唐初,女装常见样式为小袖短襦搭配长裙,裙腰束于腋下位置。到了盛唐时期,衣袖的宽度逐渐增加。衣服领子的样式丰富多样,诸如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特别是盛唐以后,袒领流行起来,能大胆展露半个胸脯。裙子的各方面,包括质料、色彩、式样以及装饰,相较于前代均有显著提升。在贵妇群体中曾流行精致的百鸟毛裙,裙子仿佛呈现出百鸟之态。普通女子流行穿石榴裙,这种流行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除襦衫之外,女子还穿着一种名为“半臂”的上衣。天宝年间,女中一度流行男装,彰显了当时社会的开放氛围。
唐代妇女日常服饰在本民族服饰传承的基础上,融合西域优秀异域文化元素创新发展,构成唐代服饰文化的主流。唐代女装存在一定流行变化,当时诗人称之为“时世妆”。其风格华美,富有生机,品类繁多,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襦(或袄、衫)与裙
唐代的襦是一种衣身窄短的小夹衣或棉衣。这是男女上衣和女裙相配套的服饰样式。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之分。袄的长度多于襦而短于袍,衣身比较宽松,同样有夹衣或棉衣。衫是无袖单衣,有对襟和右衽大襟两种样式。衫在春秋时能穿在外面,但与有短袖且穿在外面的衫不同,后者称作褙子或半臂。隋唐时襦和袄的领型受外来服装文化影响,除交领、方领、圆领外,还有多种形状的翻领。当时把领子和袖口等部位作为装饰重点,采用镶拼接锦、金彩绘纹或者各种刺绣装饰,令着装效果更为华美富丽。裙子的造型为高腰长方形直裙,阔摆齐地,展现出富丽潇洒的美好姿态。
从初唐到盛唐,女性衣裙呈现从窄小到宽松肥大的变化。盛唐时期,以绘画风格的演变为切入点,女性风姿以健美丰硕为佳。大髻宽衣开始流行。中唐以后,华夷意识加强,服装中更加注重华夏的传统审美理念,衣服越来越肥大。像开成四年(公元839 年)的宽体长裙,一般用 5 幅丝帛缝制。也有用 6 幅、7 幅、8 幅,甚是 12 幅的。唐代布帛幅宽为一尺八寸,唐大尺长度约等同于 0.29 米,12幅裙的宽度能达到 3.48米。穿着如此宽松的裙子走路不便,因而需搭配高头丝履,其前装很高的履头,依靠履头勾住长裙下摆才能行走。与之相配,头上要戴假发,梳高大发髻,并插着众多金钗、银篦、金步摇等头饰,体现出奢华浮靡的社会风气。唐代裙裾的纹饰非常讲究,裙子多采用金缕刺绣、印花、织花、彩色相间等工艺处理。
(二)帔帛(披帛)
唐代女子穿着窄袖衣,袒露胸口,半露臂膊,系着束至乳房以上的长裙,肩背上披着一条长长的披巾。披巾两端垂在手臂两侧,有时一端长些,一端短些。有时将披巾两端捧于胸前,有时将右边一端束于裙子系带上,飘逸灵动,极具美感。这种长披巾在当时称作“帔帛”,是唐代女装颇具代表性的一种装饰。
(三)半臂
短袖的上衣,对襟设计,长到腰部,两袖宽阔且平直,长度不长于肘部。初唐时是宫中侍女的衣服,便于劳作。初唐晚期在民间流行起来,成为常服,男女均可穿着。半臂多数穿在长袖衣之外,也能衬在长袖衣内,但不能单独穿着。
唐代服饰文化十分丰富,官服礼制、服饰纹样等都有诸多讲究,还有如帽子一类的头饰,以及影响颇大的回鹤装。从这些服饰文化能够看到,唐朝是经济较为繁荣、文化交流频繁、思想活跃的时期。
以上就是尚织汉服学塾小编对唐代女装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汉服设计培训学习的需求或疑问,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