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古人的衣服袖子为啥都做得那么宽大?不只是为了好看,这里面藏着古人生活方方面面的智慧呢!
老祖宗做衣服的历史可太久了。一万八千年前山顶洞人就有骨针缝兽皮了。慢慢发展,我们的衣服变得越来越讲究,宽大的衣袖成了很标志性的特色。
行走的“口袋”与杂物箱
古人的袖子,特别是那些有身份的人穿的宽袖袍子里,是有暗袋的!口袋开口设计得很巧妙,朝里缝,形状还是上宽下窄的梯形。这样一来,放点银子、信纸之类的小物件进去,就算你挥挥手、作作揖,东西也掉不出来。想想《红楼梦》里那块顽石,被神仙“袖了”就走了,就是揣在袖子里带走的。也正因为袖子常用来放钱,夸官员清贫才说“两袖清风”。
再想想“袖珍”这个词,原本意思就是指藏在袖子里的珍贵小物件。古人袖子里的空间,小到能藏匕首(袖刃)、暗器(袖箭),大到能藏几十斤重的铁锤,就像“窃符救赵”故事里那样!
随身的“百变手帕”和晴雨伞
袖子还经常当毛巾、手帕、遮阳布、甚至雨伞用,特别常见。伤心了?像辛弃疾笔下,有“红巾翠袖”给英雄擦泪;太阳大了?魏晋名士阮籍就“举袖子当太阳”;街上人挤人?战国的齐国繁华到“张开一片袖子就能遮天蔽日”。
我们熟悉的“掩面”、“掩涕”(擦眼泪)、“掩泣”(捂脸哭)这些词,其实省略了“用袖子”这个动作。比如白居易写唐玄宗“掩面救不得”杨贵妃,元曲里“哭得袖子湿透比白居易的青衫湿还厉害”,都是用袖子擦眼泪的真实写照。甚至今天说“拭目以待”,这个“拭”字(擦的意思)也留着古人袖拭痕迹!
不用说话的“表情包”
古人的袖子还是个表情达意的工具:
“拂袖而去”——甩袖子走人,表达愤怒不爽。
“袖手旁观”——手揣袖子里看热闹,表示事不关己。
“投袂而起”——猛地甩袖子站起来,表示立刻行动。
“挽袖”或“捋袖”——表示要动手或者打架(“摩拳擦掌”、“捋袖揎拳”差不多意思)。
“联袂而行”——表示一起走,动作就是互相牵拉着衣袖。因为古时候男女授受不亲,男人之间也不兴拥抱握手,拉袖子就是表示亲近合作的一种方式了。
甚至“断袖之癖”这个关于同性的特殊典故,就是来源于汉朝皇帝为了不惊醒睡着压住他袖子的男宠,直接把衣袖割断的故事。
衣服里的“形容词”
古人的诗句里常直接用袖子的样子来指代人或形容事:
“翠袖”、“彩袖”、“红袖”常常就指美丽的女子。
“长袖善舞”字面是说袖子长跳起舞来好看,也引申为善于经营、长于社交。
“两袖清风”比喻做官清廉。
“垂衣拱手”(衣袖自然下垂)常用来形容天下太平,治理者不用太操心。
礼多人不怪:
衣服在中国传统礼仪中太重要了,“礼仪之邦”又叫“衣冠之国”。袖子在行礼时也有讲究。比如古代的“敛衽”礼,就是整理一下衣袖再拜见尊长,后来成了女子的专称。这种宽袍大袖,在严肃场合穿着,走路稳稳当当,动作舒展开合,自然而然就透着一种庄重、大方的范儿。想想朝廷上朝、大婚典礼这些重要场合,换上宽袖礼服就显得格外正式得体了。
所以你看,古人的宽袖子可不是单纯为了“仙气飘飘”,它就像一个移动的“百宝袋”、“情感表达器”和“礼仪加分项”,既实用又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包裹着老祖宗们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
以上就是尚织汉服教育小编对古人为何偏爱宽袍大袖?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汉服设计培训学习的需求或疑问,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