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优惠活动:
咨询热线:18583297529
描述

一套服饰制度如何撑起北宋后宫三百年不乱?

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从后周皇帝手中得到了江山。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大权旁落的情况,太祖和他的继承者们建立了一套套严密的制度。后宫里的“穿衣打扮”——舆服制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管好“家后院”,这在历朝历代都是皇帝们心头的头等大事。


这后宫规矩,其实更像是皇室的“家规祖训”。整个北宋,对祖宗定下的规矩都看得特别重,这一点贯穿了整个宋朝的历史。


1751868692415


后宫的等级,穿在衣服上

北宋后宫里的等级划分得非常清楚,这直接体现在了后妃们的重要礼服上。她们最隆重的服装主要有五种:袆衣、朱衣、礼衣、褕翟和鞠衣。前面四种是皇后、妃子在册封、朝见等大场合穿的,鞠衣则是皇后、皇太子妃主持养蚕礼仪时的专用礼服。


这些正式场合的穿戴,从里面的衬衣到外面的绶带、腰带、蔽膝、鞋袜,都有一套固定的搭配方式,不同于平常穿的大袖衫、长裙和背心。这种搭配的思路,其实和皇帝、大臣们在祭祀、朝会上穿的礼服很相似。不同等级的后妃,在不同的仪式场合,穿什么礼服、怎么配,都有讲究,而且还常常要和皇帝的穿着搭配起来。所有这些规矩,在官方史书《宋史》里都有很细的条文规定,是后宫家法里不可违反的铁律。


这种将礼仪规矩和法律绑在一起的做法,是中国古代管理的一大特色。它不仅仅让后妃们知道该怎么做、管住自己的言行,还让她们发自内心地去维护这套规矩的运转。说白了,这套后宫制度,就是按职位高低画好圈圈,各人在自己的范围内活动,言行举止都得符合封建礼教的条条框框,绝不准“越级”乱来,严防后宫乱了套。它一方面帮皇帝牢牢掌控后院,维护宫廷秩序,另一方面也处处显示出严格的等级观念。


后宫的管理和人员配置

宋真宗时代,后宫制度基本定型了。太祖那会儿主要是平定四方,后宫的规矩大多沿用老办法,妃子的封号不多,也不固定。


到了宋真宗,把后宫管理机构设得明明白白:总共六局二十四司。简单理解,这有点像宫里的各大部门,有的专管首饰打造(头钗),有的负责缝制衣服,等等。每个部门的负责人叫“尚宫”。


这些部门各自管一摊事,但最终都得听上面的统一指挥。后宫的主要成员是皇后和妃嫔。总的配置大致是:皇后只能有一位,妃位有四个名额,嫔位有九个名额。


妃子的级别是“正一品”,里面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这四种封号。嫔都是“正二品”。皇后、皇太后以及在编的后妃(内命妇)都有“工资”——俸禄,具体拿多少看品级高低。逢年过节还有额外福利,叫做“节料钱”。


后妃的盛装礼服细节

皇后最隆重的头饰是“十二株”花冠样式,冠上装饰着九条龙和四只凤凰的图案。除了龙凤,孔雀、云鹤这些吉祥图案也很常见。皇后的祎衣礼服,通常是用深青色的料子做的,也有用青纱的。上面用红罗线织出云和龙的图样,腰间束金带,头上要佩戴白玉做的双佩。从宋仁宗之后的皇后画像看,皇冠上的装饰基本离不开花树、仙鹤这些祥瑞禽鸟,有时还会有骑龙的仙女图案。虽然每个皇帝在位时期皇后的礼服细节可能稍有不同,但大体样子都差不多。


后妃礼服的颜色主要有两种基调:黑色和青色。像祎衣、褕翟这两种礼服通常是青色的,鞠衣是黄色,钿钗礼衣颜色杂一些。配的腰带裹料和鞋袜也相应是青或黄色。现在能看到的宋代皇后画像里,比如宋神宗皇后穿的是深青色袆衣,宋真宗的李皇后(章懿皇后)画里是青色的翟衣,宋宣祖皇后则穿着黄色的鞠衣。整体看,后妃礼服的颜色规定比男性官员的各种场合服饰要简单一些。因为皇后这些命妇不直接参加祭天地、祭山川这类最重要的国祭,她们最重大的祭祀活动是皇族的宗庙祭祀。


那么为什么常用青色和黑色呢?古人讲究天人相应和阴阳五行。比如冬季属水,代表色是黑;春季属木,代表色是青。从婚礼角度看,男女结合是阴阳相合,黑色在古人观念里代表至阴(纯阴),所以古代女性的礼服中常用以黑色系为基础的皂色。


规矩背后的门第和管制

穿衣打扮的等级,是北宋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整个社会等级序列的一部分,后宫妃嫔当然也不例外。北宋给皇帝挑皇后和妃子,最看重她们守不守规矩,门第出身特别关键。所以能被选入宫的后妃,大多来自名门望族,本身教养比较好。


道德约束力在古代中国,有时候甚至比法律条文还厉害。这些出身世家的后妃们,从小接受严格的“女德”教育,懂规矩,读历史典籍,知书达理。像司马光这样的大臣就曾认为,历代皇帝能把国家治理好,除了皇帝本人有能力,后宫妃嫔的道德水准也非常重要。道理很简单,“后院起火”导致王朝动荡的事情,历史上没少发生。


宋代儒家推崇“男尊女卑”,北宋后妃们普遍显得温顺贤良,也和宫里的教育分不开。当时的贵族女子必学《女则》,这本书给她们打下了“规矩不能乱”的思想基础。


为了防止后宫生乱,规矩管得非常严。一方面,严格限制后妃们和外界(特别是娘家亲戚)在政治上的来往。规定外戚不能随便进出后宫,谁要是敢私自给宫里宫外传递消息,处罚会很严厉。目的就是堵死后妃勾结朝中大臣扰乱朝政的路子。宋神宗时期就有个例子:太皇太后(神宗祖母)想让自己弟弟进宫探望,结果被神宗严厉制止,直接下了逐客令。连皇太后都得守规矩,可见这套制度有多严格。


北宋还采取过削减后宫开支的办法,从源头减少后妃们可能用来“活动”、结交大臣的钱财。北宋虽然是文官地位高的朝代,但皇帝们对外戚专权这事特别警惕:法律规定外戚不能干预朝政,更不能掌握兵权;不许他们担任文官要职(等于断了上升当高官的路);甚至不许外戚随便和朝中官员走得太近,更禁止利用后妃家族的关系去要官做。这一系列措施,就是防止外戚势力抱团形成祸害。


严密的制度牢笼

北宋关于后宫人数有明确限制(如前所述,一后、四妃、九嫔等),按古礼把后宫人员划分好等级,并定下每级的人数上限。为了防止后妃干预朝政、扰乱朝纲,北宋建立了一套极其细密的后宫规则。


这套制度把后宫内部各部门的权力划分得一清二楚,让管理变得有章可循、有条不紊。为了保证规矩真正落地,皇帝们还配套制定了严厉的法律条文去管控后妃。可以说,整个北宋后宫被放在了一个“制度牢笼”里。因此,由后妃引发朝政混乱的情况,在北宋比较少见了。


之所以把法律也弄得这么细、这么严,还有一个原因:北宋确实有一些时期是太后垂帘听政的(比如仁宗初年曹太后)。有权力就有可能被滥用,为了防止重演唐朝那种外戚专权的局面,必须提前严格防范。北宋想到的办法是:行政监督和士大夫(文官集团)的制约相结合。他们认为,如果没有好的监督机制,法规就很容易被钻空子甚至被破坏。


北宋精心编织后宫规则网,根本目的就是用法律框定住这些宫中女主的行为,严防出现“女人干政”搅乱朝局的祸事。这样做的深层考虑,是希望在国家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比如皇帝年幼、新帝继位),能依靠这套制度,更稳妥地完成皇权的转移,维护朝廷稳定。


在具体执行上,后妃们的日常活动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并有完善的法律进行规范,使得整个北宋后宫制度呈现出很强的系统性和“依法治宫”的特点。宋朝统治者用这套严密的规矩,把后妃们的活动空间最大限度地圈在皇宫之内。只有在国家非常需要(如皇帝年幼需太后辅政)且法律明文许可的情况下,太后才被允许在非常严格的范围内暂时行使权力。


宋代的法律体系在古代算是非常完备、成熟而且稳定运行的。它的监督机制也比较周密。这套严格的宫廷制度,连同整个国家层面运行良好的法治体系,被许多研究宋史的人认为是北宋社会虽然外患不少,但内部总体上保持了近三百年高度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支柱之一。


以上就是尚织汉服教育小编对北宋后宫服饰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汉服设计培训学习的需求或疑问,欢迎联系我们。

 汉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