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优惠活动:
咨询热线:18583297529
描述

深衣十二幅、裘分五色,古人如何用服饰细节传递身份?

现代人讲究穿衣品味,古人穿衣则看重的是“品”级——这身衣裳直接标记着身份贵贱。


从商周到深衣:衣裳的演变与等级初显

商周时期的基本款是“上衣下裳”,这“裳”就是裙子,无论男女都这么穿。贵族们为了彰显身份,会在裙子上再额外配一片用皮料或华丽丝绸绣成的斧头形饰物。到了春秋战国,人们觉得分开不方便,就把上下衣连为一体,下摆长到脚踝,这就是“深衣”。


深衣可不是随便缝的。它是先分开裁好上衣和下裙,再用象征“一年十二个月”的十二片布料拼成下裙,体现古人对天时的敬畏。这深衣“身兼数职”,诸侯、大夫、士族在家休息或参加晚宴都可以穿它。普通百姓(庶人)平时穿粗麻布(褐),但重要场合也能拿深衣当礼服。我们今天的连衣裙,老祖宗就是深衣!


1750750198414


冬装暖身更分贵贱:裘与袍的故事

天冷了,古人御寒靠皮草(裘)和厚棉袍(袍)。皮草要露出兽毛面,穿什么皮草,也是门大学问。最尊贵的是狐裘,基本是君王贵族专属。狐裘还分颜色:最顶级的白狐裘只属于天子,诸侯穿黄狐裘,大夫们穿青黑色狐裘。士阶层(低级贵族)一般穿虎、狼或羊羔皮裘,普通百姓只能穿狗皮或羊皮裘。穿皮草有讲究:日常能单穿,但逢年过节或见客时,一定要在裘外面加件罩衣(裼衣),不然可是失礼没规矩的表现。


袍子最开始是给穷苦人穿的,里面塞的是乱麻和旧丝絮。到了汉代,出现了绛纱袍、皂纱袍等高档货,袍才翻身成了官服。所以先秦时期,穿裘还是穿袍,一眼就能看出你的身家。


秦汉之后:穿衣规矩越来越严

秦汉以后,为了维护等级秩序,穿衣规定越来越严苛。从款式、材质,到颜色、花纹,官员和老百姓穿得那是清清楚楚。


唐宋开始,龙袍和明黄色成了皇帝的独家标志,“黄袍加身”就是当皇帝的意思,普通人胆敢乱用,就是死罪“大逆不道”。其他官员也按品级穿色:


一品到四品:穿大红(绯)

五品到七品:穿青色

八品九品:穿绿色


普通老百姓可别想用大红色和鸦青色(深青),以免跟官服混淆。


皇家与百官:礼服上的“暗语”

帝王和高官们的豪华礼服(冕服、朝服),上面绣着十二种神秘图案,叫做“十二章纹”:太阳、月亮、星星、山、龙、五彩野鸡(华虫)、火、祭祀礼器(宗彝)、水草(藻)、白米(粉米)、斧头(黼)、背靠背的花纹(黻)。这些图案各有寓意:比如日月星辰代表光辉普照,山代表稳重,龙代表善变通,礼器代表忠诚孝顺……这套符号系统据说周代就有了雏形,但直到东汉才真正成为严格规定的等级服饰制度,一直用到清朝。


具体谁穿什么图案,规矩很细。比如唐朝武德四年间就明令:

只有皇帝能用满十二章。

皇太子和顶级大官(一品)用九章(衣服上绣龙、山、野鸡、火、礼器;裙子上绣水草、米、斧、背靠背花纹)。

以此类推,等级越低,章纹越少越简单。


明清:补子——胸前的名片

到了明清,皇帝的朝服还保留十二章纹,但文武官员换了种表达方式——“补服”。常服外再套个外褂(补褂),胸前背后各缝一块方形织物(“补子”),用金线彩丝绣上不同的鸟兽图案(如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不用看衣服颜色,瞧一眼这胸前“名片”(补子),你就知道他是什么官了。


官服主要在办公或重大仪式上穿。官员之间见面也很讲究:如果是正式会面,双方都得穿官服。级别低的穿着官服来拜见上级,要是上级只穿便服接见,那是相当失礼的,下级甚至可以拒绝会面!


以上就是尚织汉服教育小编对古人如何用服饰细节传递身份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汉服设计培训学习的需求或疑问,欢迎联系我们。

 汉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