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优惠活动:
咨询热线:18583297529
描述

南北朝,那些惊艳了时光的帽子、鞋履与精致配饰

南北朝,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汉族的优雅与北方游牧民族的飒爽在这里激烈碰撞,特别是帽子、鞋子、发饰这些小玩意儿,玩出了最多的花样。尽管南北风格开头差异不小,但互相模仿和学习越来越普遍,最终连潮流都变得相似。很多当时的时髦物件经过演变,在后世也留下了深刻影响。


时代动荡,民族融合,穿衣戴帽也变得没个定规。用当时古书上的话说就是“帽子鞋子,袖口样式,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变来变去没个准,怎么好看怎么来,怎么时髦怎么穿!”这股“想变就变,流行至上”的劲儿,正是那个时代配饰最生动的写照。


帽子、鞋子、发钗、腰带,这些小配件不仅是实用品,更是时代风尚的代言人。它们的多变和相互融合,实实在在地展现着当时不同文化的冲撞,映射着社会风气和生活习惯。


1750408810076


帽子 VS 冠冕,鞋子 VS 木屐

南北朝开头,南北在帽子鞋子上可是分得很开。南方爱“冠冕堂皇”,讲究礼仪;北方则更喜欢实用保暖的帽子和利落的靴子,这与地域和民族的生活习惯关系很大。


统一了北方的北魏(由鲜卑族建立),一路从中原学走了汉家礼仪,服饰也跟着“汉化”。但最具游牧特色的“垂裙帽”和黑靴子依然很火。这种帽子圆顶带个长长后帘,罩额头、遮耳朵、护脖子,挡风防沙又保暖,在北方的严寒里超级实用。材料可以是皮子、毛料或普通布帛,就因为这么“好用”,在北方流行了快一百年。


靴子跟着马背民族进入中原,特别适合骑马打仗,自然成了军旅和日常潮流。北齐、北周时期壁画里那些骑马出行的主角们,脚上清一色都是帅气的靴子。


南方男子,则偏爱更有身份感的“冠”。小巧轻便的“小冠”不分等级都很受欢迎。北方孝文帝改革之后,这股“小冠”风潮也刮到了北地。


南方人的鞋子也很有特点。除了精致丝履,从皇帝到平民都爱穿木屐。尤其是“高齿屐”,鞋头有高耸的齿状物,相传从汉代的一种鞋演变而来。江南雨水多,穿上木屐踩泥水格外方便。不过,出门做客可不能趿拉着木屐,那是非常失礼的。到了梁朝,穿高齿屐的贵公子们,成了一道引人侧目的“风景线”。


后来,随着北方民族和汉族接触加深,加上南方气候暖和,北方“垂裙帽”的长后帘渐渐被束起来或用轻薄的丝绸取代,样子开始变得像头巾,后来就发展成更著名的“幞头”,一直流行到隋唐乃至宋朝。


盘发有花样,珠翠闪瞎眼

那会儿的女子,在头发上下的功夫可比男子多多了,玩的就是新奇和华丽。南朝齐梁时期,流行发型是“双鬟髻”或“双丫髻”,发髻高高耸起像飞天的环形。有人觉得是模仿神仙(“飞天髻”),后来变化出更多好看的样子,在南朝贵族妇女和侍女的画像里都清晰可见。


有趣的是,北方云冈石窟后期的飞天像,也顶着相似的发型。这既说明南北方审美同步了,也反映出佛教盛行时代,老百姓把日常的时尚加在了佛像身上,佛像的装扮又给凡人带来了些“仙气”。简单说就是:人想扮高雅,像神仙;神仙要显庄严,像凡人。时髦发型往往配夸张华丽的首饰,当时奢靡成风,首饰的贵重程度、种类数量都前所未有,就是要夺目,要与众不同。


簪钗是固定和装饰发髻的主力军。普通的金银钗子做成两股插头发里,有的还专门用来固定假髻。更讲究的是插在发髻上的“步摇”——用金丝银线盘成龙凤花枝,缀满珠玉,走动时摇曳生姿,美得不得了。汉代就有这物件,据说一步一摇,顾盼生辉。诗里就描述姑娘们戴着金步摇,摇曳生姿,香气袭人。


叮当腰带与飘飞披肩

除了头面功夫,腰间的装饰也大放异彩,并且影响后世。


对北方的男子来说,身上叮当响的腰带(“蹀躞带”)是时尚标志。这皮带不光能挂各种随身小工具,更是身份的象征,提醒人要稳重。带扣也做得别致,金的银的铜的铁的,造型也千奇百怪。南方女子的代表性腰饰则是“抱腰”(或“腰采”),像条漂亮的围裙系在裙外。


女子肩上还有件法宝——“帔”。这玩意儿像条长围巾,从晋代开始流行,往肩上一披,领前一搭,保暖又添风采。诗里夸女子披着红帔走起路来摇曳生姿,楚楚动人。


有意思的是,佛教的盛行也给“帔”加了点“神仙气质”。你看南北朝菩萨像的衣饰,也大量用上了“帔”,只不过她们的帔多是胸前交叉然后直直垂下来,不像真人那样有飘逸感。


总结:

回顾南北朝这段历史,那些帽子、鞋子、发钗、披肩这些小配件,其实是大时代的缩影。它们大胆地碰撞、融合、创新,既连接了过去的传统,又启发了后世的设计。许多独特样式生命力顽强,从那个战乱纷呈的年代一路流传下来,甚至今天的潮流里,或许还能找到点那时的“影子”。而风靡一时的佛教艺术,无疑也给这些精美的配件注入了特别的时代韵味。


以上就是尚织汉服学塾小编对南北朝配饰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汉服设计培训学习的需求或疑问,欢迎联系我们。

 汉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