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优惠活动:
咨询热线:18583297529
描述

唐宋官员的“身份证”——鱼袋的故事

古代官员办事讲究"认章不认人"。汉朝时期,官员们把重要文件卷在竹简里,盖上随身携带的官印封泥。就像现在寄快递要贴封条,那时候的公文也要用官印当"封条"。

后来纸张普及了,直接在纸上盖章。但问题来了——官印越做越大,带着个"大印章"出门实在不方便。到了隋朝,官府索性把官印都收归库房保管。官员们不再随身带印,原本挂在腰间的绶带也就失去了存在意义。这就好比现代人不用现金后,钱包的存在感也降低了。


唐代官员上岗标配是一块鱼形符牌,这就是最早的"工作证"。这种鱼符分两种:一种是调兵遣将用的"功能款",类似战国时期的虎符;另一种是日常佩戴的"装饰款",上面刻着姓名官职,相当于古代版工牌。


有趣的是,当时出入皇宫要像现在刷门禁卡一样"刷鱼符"。两块鱼符对得上(术语叫"合同"),才能顺利通行。我们现在说的"合同"一词,就是从这种对符验证的方式演变来的。


1744700971567_副本


官员的"身份吊牌"

鱼符要装在特制袋子里随身携带,这就是鱼袋。就像现在不同级别员工戴不同颜色的工牌,唐朝五品以上京官才能佩银鱼袋,三品大员能戴金边鱼袋。武则天时期还玩过改名游戏,把鱼袋改叫龟袋,于是有了"金龟婿"的说法。


唐代的鱼袋像个小钱包,有布做的软袋,也有皮质的硬盒。看过《步辇图》的人会发现,画中官员腰间垂着个彩色布袋,那就是最早的"工牌袋"。到了宋代,鱼袋直接变成装饰品,用金银打造出鱼形挂在腰间,就像现在奢侈品腰带扣。


宋代虽然保留了鱼袋制度,但已经失去防伪功能。就像现在电子证件普及后,实体证件更多是象征意义。岳飞接到的十二道金牌,就跟鱼袋没啥关系了。元朝时少数民族政权也学着用鱼袋,但到明朝就被腰牌取代,就像现在刷卡进门替代了钥匙串。


这个延续数百年的制度,本质上是古代版的身份认证系统。从调兵遣将的虎符到日常佩戴的鱼袋,古人用各种"小物件"构建起等级秩序,既方便管理又彰显身份。就像现代人用工作证、电子卡来区分身份,古今智慧其实异曲同工。


以上就是尚织汉服教育小编对唐宋官员的“身份证”——鱼袋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汉服设计培训学习的需求或疑问,欢迎联系我们。

 汉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