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源远流长的服饰文化中,汉服的每一款形制都蕴含着独特的历史韵味与故事。今天,我们就先从襦这种古老的服饰说起。
从亵衣到外穿的襦
襦,本质上属于衣物的一种。追溯其源头,它最初常常作为亵衣存在,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内衣。那时,人们的生活相对简单,服饰功能也较为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襦的形制逐渐演变,因其款式紧小精致,穿起来十分方便活动,适宜在各种事务劳作中穿着,于是,它便慢慢走出了内衣的范畴,被当作外衣来穿着。
在古代经典著作中,也能找到关于襦的记载。《说文解字注·衣部》中描述:“襦,若今沃之短者” ,形象地说明了襦在当时的大致特征。而《孔雀东南飞》里的“妾有绣腰襦”,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女子所穿 “绣花齐腰袄” 的美好模样。这里 “绣腰襦”三字,展现了当时襦的精美工艺与独特款式,绣花装饰为衣物增添了几分俏皮与华丽。
襦在不同朝代的风采
随着朝代的更迭,襦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各朝代展现出别样的风采。到了唐代,襦成为妇女服饰的主流选择之一。唐代的襦整体风格较为简约明快,长度较短,袖子也呈窄袖状,这一设计既方便了女子们日常的劳作与行动,又符合当时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展现出大唐女性的自信与活力。
进入宋代,襦的形制又有了新的变化。宋代的襦腰身和袖口都变得较为宽松,给人一种舒缓、淡雅的感觉。在颜色运用上,也偏好使用一些较为清淡的色彩,常常选取间色为主色调,并且多以素色为主,或者辅以简单的刺绣装饰。这种淡雅的风格,正与宋代文化艺术推崇的含蓄、内敛的审美情趣相契合。
玄衣的含义
在丰富的汉服形制词汇里,“玄衣” 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所谓玄衣,就是指黑色的衣服。在古文化中,“丹” 代表着红色 ,“玄”则指黑色。与之相对的,“玄制”,也就是玄衣,很多时候也被称作皂衣,这一称呼在古代文献中也较为常见。
裹衫
除了襦和玄衣,古代还有一种别具特色的服饰——裹衫。裹衫作为古代的一种无袖披风,有着独特的制作与穿着方式。它通常是用白练这种较为优质的布料缝制而成,在披戴上时,先在肩上系上纽带,然后将披风自然地披于肩上。
裹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独特的魅力。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裹衫尤为流行。在当时那个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的时代,文人雅士们对裹衫情有独钟,他们身着裹衫,漫步于山水之间,谈诗论画,展现出超凡脱俗的气质。而且,裹衫并不局限于男子穿着,妇女群体中也有不少人喜爱穿着裹衫,为当时的服饰文化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元代以后,裹衫逐渐被另一种称呼——披风所替代。
袍的演变与地位
袍,作为长衣服的通称,在古代有着特定的指向。它最初特指装旧丝棉的长衣,也就是长袄。正如《礼记·玉藻》中所说:“纩为茧,组为袍。”
孙希旦在集解中进一步解释道:“新而美者为纩,恶而旧者曰组,衣以缰着之者谓之袍。”
这里清楚地说明了纩是新茧织成的丝绵,质地柔软精细;而组则是旧的丝绵填充,相对粗糙一些,用旧丝绵填充而成的长衣就是袍。
在古代社会,穿着袍服的人群也有着明显的贫富之分。一般来说,那些经济条件不太好,买不起裘皮的穷人,才会选择穿着袍服。《论语·子罕》中的“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以及《送东阳马生序》里的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羡慕意”
(缊袍敝衣即破旧的衣服),都生动地体现了当时社会贫富差距在服饰穿着上的体现。
袍成为朝服的发展
到了汉代以后,袍的用途和种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逐渐衍生出绛纱袍、蟒袍、龙袍等多种款式。这些不同款式的袍服,因材质、工艺和用途的不同,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和象征意义,其中一些款式成为了朝服,成为古代官员在正式朝堂场合穿着的标准服饰,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政治风貌与等级制度。
以上就是尚织汉服学塾小编对汉服形制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汉服设计培训学习的需求或疑问,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