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优惠活动:
咨询热线:18583297529
描述

古人鞋子的花样讲究,脱鞋礼仪藏学问

咱们老祖宗的鞋子可不是随便穿的物件,从材质到颜色,从脱鞋规矩到装饰门道,藏着说不完的讲究。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些比现代人买名牌包还讲究的"足下风光"。


一、草麻皮革变戏法

最早的鞋子其实就是"草窝窝",用茅草、麻绳编的屦鞋最接地气。您瞧《诗经》里说的"纠纠葛屦,可以履霜",说的就是穷人踩着草鞋过冬。后来皮革工艺发展起来,鞮鞋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标配,这皮靴子既防风又防沙,活脱脱古代版雪地靴。


要说防水界的鼻祖,还得是周朝贵族穿的"舄"。这种鞋堪称古代黑科技——木头做底,外头包层皮革,活像给鞋子套上胶底。鞋面还非得用绸缎刺绣,下雨天穿着走泥地不湿脚,参加典礼还能显摆身份,可比现在的大牌雨靴金贵多了。


1743146409290


二、颜色里的身份密码

周天子的鞋柜里永远备着三双鞋:白、黑、赤。正红色那对最宝贝,重大祭祀才舍得穿。为啥?古人觉得红色是太阳的颜色,穿红鞋就跟自带圣光似的。皇后娘娘的鞋柜更讲究,玄黑色那双压箱底,只有祭拜地母神时才亮相,这颜色象征大地的深沉,和皇帝的赤舄正好凑成"天地CP"。


普通官员就没这待遇了,他们穿鞋得按级别挑颜色。秦汉时期还规定,老百姓只能穿素色布鞋,谁要是偷偷穿锦缎鞋上街,分分钟被当成暴发户举报。这规矩可比现在公司对着装要求严格多了。


三、脱鞋比脱帽还重要

现代人进屋顶多换个拖鞋,搁周朝那会儿,别说穿鞋进屋,就是穿着袜子见领导都得挨板子。《礼记》里写得明明白白:"侍坐于长者,屦不上于堂"。当年蔺相如捧着和氏璧见秦王,进殿前得先脱鞋解袜,光着脚丫子谈判,这画面现在想想还挺有喜感。


最逗的是汉朝有个叫王生的名士,有次被召见时故意穿着袜子进殿,把汉武帝气得直瞪眼。结果这老哥慢悠悠脱了袜子,露出满脚鸡眼,愣是把严肃的朝堂变成了养生讲堂。您说这脱鞋规矩是不是比现代职场礼仪还闹心?


四、土豪们的炫富战场

秦始皇那会儿就有人往鞋子上镶金边,等到了魏晋时期,土豪们直接把鞋子玩成了艺术品。南朝贵妇更夸张,发明了"步步生香"的尘香履——鞋头嵌着透雕玉片,鞋垫里塞满龙脑香,过门槛都能留下香水味。


唐朝长孙皇后那双"翠羽金丝履"堪称古代鞋王,工匠用翠鸟脖子上的细毛织成鞋面,金箔剪成祥云贴边,珍珠玛瑙串成流苏。据说这鞋做好后,皇帝专门办了场"赏鞋宴",让文武百官排着队瞻仰,比现在奢侈品发布会还热闹。


五、寒门学子的足下辛酸

穷书生想进京赶考,得背着十几双草鞋上路。《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前,脚上那双麻鞋补丁摞补丁,鞋底磨得比纸还薄。杜甫在诗里写"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把寒门学子的辛酸写得透透的。难怪古人把"衣冠齐整"看得那么重,实在是破衣烂鞋太掉价。


最扎心的是元朝规矩,戏子必须穿绿色布鞋,走街上就像贴着"下九流"标签。这歧视直到明清才好转,不过老百姓想穿双好鞋,还是得等过年裁新衣的时候顺带做双棉鞋。


六、礼仪规矩活学活用

现代人看着这些规矩可能觉得迂腐,其实里头藏着大智慧。就像参加婚礼不能穿运动鞋,见客户得擦亮皮鞋,古人早就明白"先敬罗衣后敬人"的道理。那些脱鞋规矩看似繁琐,实则是在培养对场合的敬畏心——进祠堂脱鞋,如同现在进寺庙脱帽;面圣光脚,好比现代见领导前整理领带。


下次您去日韩旅游,发现他们进屋脱鞋的传统,可别觉得稀奇——这习俗正是从咱们老祖宗这儿传过去的。只是现在家里铺着瓷砖地毯,要真让客人进门脱鞋,估计得备上几十双一次性拖鞋才够用。


从草鞋到玉履,从脱鞋礼到颜色禁忌,古人的鞋子早就超越了实用功能,成了礼制文明的活化石。现在姑娘们买高跟鞋还要纠结跟高几厘米,跟古人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哪天要是能穿越回古代,记得先低头看看脚上穿的啥——说不定一双鞋就能暴露您是王侯将相还是平头百姓呢!


以上就是尚织汉服学塾小编对古人鞋子的花样讲究,脱鞋礼仪藏学问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汉服设计培训学习的需求或疑问,欢迎联系我们。

 汉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