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优惠活动:
咨询热线:18583297529
描述

褶裥春秋,一件程子衣穿起的文化千年

直裰

作为传统家居服饰的代表款式,直裰(别称直掇)以独特的剪裁工艺著称。其典型特征表现为斜襟宽袖的设计,周缘装饰镶边工艺,尤以背部中缝直贯衣摆的结构最具辨识度。这种贯通式的剪裁方式不仅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更成为佛教僧侣与道教修士法衣的典型制式,在宗教服饰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直身作为直裰的衍生款式,其发展脉络可追溯至宋代。该制式在保留宽大廓形的基础上,逐渐演变为士人阶层的日常着装。据《元史·舆服志》记载,元代禅宗僧侣亦沿用此制,侧面印证了该款式在跨阶层传播中的适应性。明初服饰改革中,太祖朱元璋将其定为庶民正式着装,青布直身由此成为平民身份标识。民间传唱的"双袖如袋"俚语,生动展现了其夸张的袖型特征。


1741245251681

道袍

明代居家便服体系中,道袍根据腰线设计差异形成两大分支:腰部设置横向装饰线的变体称为程子衣,素面无饰的原始制式则保持道袍本名。值得注意的是,"直掇"这一称谓在文献中呈现交叉使用现象,需结合具体形制特征加以辨析。程子衣的特殊构造体现在腰线分割工艺,其下摆采用规律性褶裥设计,《明宫史》详载其制有三十六至三十八褶不等,成为士大夫阶层的标志性日常着装。


程子衣

这种源自理学大家程颢的服饰形制,在明代知识阶层中具有特殊文化象征。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特别指出,程子衣与阳明巾共同构成儒士的标准装束,其承载的学术传统使此类服饰超越实用范畴,成为士林文化的物质载体。这种服饰与思想的对应关系,深刻反映了明代儒学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在明代,士大夫阶层的服饰中,有一种名为程子衣的服装,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汉代的袴褶,这是一种军装。程子衣与儒生常穿的道袍和曳撒在视觉上有着相似之处。

《觚不觚集》中记载,袴褶作为戎服的一种,其特征为短袖或无袖设计,上衣在中间分开,下摆呈现横褶,下腹部则为竖褶。若将袖子设计成长袖,这种服饰便被称为曳撒。若在腰间加上一条横线将其断开,则称为程子衣;如果没有这条横线,则称之为道袍。


明代流行的盘领制式呈现显著的社会分层:士庶阶层的"杂色盘领衣"采用窄袖、开胯设计,色彩限于蓝、赭、皂、白等平民用色;官僚体系的制式则严格遵循品级制度,在袖型宽度(宽袖)、下摆形制(闭合式)及服色(绯、青、绿)等方面建立等级标识。洪武年间颁布的《服制令》明确规定:庶民衣长限五寸离地,袖长超手六寸,袖根宽一尺,袖口收至五寸,通过尺寸规制强化社会阶层的视觉区分。

 汉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