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优惠活动:
咨询热线:18583297529
描述

古装剧没告诉你的真相,衣服颜色决定身份地位

中国衣冠文化中的色谱系统始终贯穿着等级秩序,据《尚书·益稷》记载,上古时期便形成"五色彰施"的用色体系。历代王朝通过服色制度构建起独特的视觉政治语言,其中尤以帝王专色制度最具象征意义。如清代《皇朝礼器图式》详载,明黄缎绣彩云金龙纹朝袍为天子专属,其色相之禁忌形成严格的视觉权威。


一、王朝色谱的时空演变

考古资料显示,自三代至明清,王朝正色体系呈现周期性更替特征。根据《吕氏春秋·应同》与《史记·封禅书》的对应记载,各代尚色规律可整理为:


夏(黑)→商(白)→周(红)→秦(黑)→汉(红)


唐(黄)→宋(青白)→明(赤黄)→清(石青)


这种更迭与五行终始说密切相关,如《春秋繁露》所述"五德转移"理论,每个王朝通过改制易服来宣示政权合法性。


1740640074915


二、礼制框架下的色彩分层

《周礼·春官》确立"五方正色"制度,形成青、赤、黄、白、黑的礼制色谱。东汉郑玄注《礼记》时阐释:"正色谓青赤黄白黑,间色为绀缥之属",构建起严格的色彩等级制度。


服色禁忌体系

唐代《武德令》开创品色服制度,将色彩禁忌分为:


皇权专色:如唐代"柘黄"(《唐会要·舆服》)


官阶限定色:三品以上紫,五品以上绯


庶民禁用色:朱紫等贵色

宋代《天圣令》更规定:"庶人只许服皂、白衣",形成"白衣卿相"的特殊文化现象。


时空限定制度

汉代"五时衣"制度开创了服饰色彩的季候性规范,《西京杂记》载:"春用青绢,夏用朱绡,秋用白素,冬用玄缣"。这种"四时迎气"的服色制度在《后汉书·舆服志》中得到制度化发展。


三、五行学说与正色象征

《黄帝内经·素问》将五色与五行哲学结合,形成完整的象征体系:

中央黄

《易·坤卦》"黄裳元吉"奠定黄色至尊地位。隋代《大业杂记》载:"大业六年诏,庶人不得着黄",至唐高宗时形成严格禁令,《唐律疏议》规定:"庶人不得服黄"。


东方青

《释名·释采帛》:"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但青色在应用中产生分化,如《晋令》规定:"士卒百工青幘,屠商青袴",形成特定的职业标识。


西方白

《礼记·曲礼》:"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但南朝出现"白纱帽"的士族风尚,《宋书·礼志》载:"白纱高顶帽,接见宾客皆服之"。


南方赤

《汉书·百官公卿表》:"二千石以上朱轓",但赤色在应用中呈现双重性,既有"朱衣使者"的尊贵意象,也有《太平御览》引《风俗通》"赭衣塞路"的刑徒符号。


北方玄

《周易·坤卦》"天玄地黄"奠定玄色(黑)的哲学地位。秦汉时期"衣皆尚玄"(《独断》),但《隋书·礼仪志》载:"凶礼尚黑",形成特殊的丧仪用色制度。


这种色彩礼制体系在清代达到顶峰,《大清会典》详细规定不同场合的服色规制,直至1912年《服制案》颁布才正式解体。作为独特的文化编码系统,它不仅构建了视觉化的社会秩序,更成为中华礼乐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


以上就是尚织汉服学塾小编对古代衣服颜色决定身份地位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汉服设计培训学习的需求或疑问,欢迎联系我们。

 汉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