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对于美的追求从质朴渐渐走向华丽,从自然质朴的状态转变为精雕细琢的风格。当时的文学作品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变化。就拿曹植在《洛神赋》中对女子妆容服饰的描写来说:“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璨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还有晋崔豹在《古今注》中的记载:“魏文帝宫人中最受宠爱的有莫琼树、薛夜来、陈尚衣、段巧笑,她们日夜陪伴在帝侧。莫琼树最先制作出蝉鬓发型,远远望去就像蝉翼一样缥缈,所以叫做蝉鬓。段巧笑最先用锦衣丝履,还涂上紫粉修饰面容。陈尚衣擅长歌舞,薛夜来善于制作衣裳,她们在当时都是极为出众的女子。”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当时女性非常重视妆饰和服饰。
耳饰
《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的注引《恪别传》记载:“(诸葛)恪曾经献给(孙)权一匹马,在献马之前先把马的耳朵穿起来。范慎当时在场,就嘲笑诸葛恪说:‘马虽然是大的牲畜,但它的生气是上天赋予的。现在残害它的耳朵,难道不是不仁德的行为吗?’诸葛恪回答说:‘母亲对女儿的恩爱是最深厚的,母亲给女儿穿耳戴珠,又何尝是不仁德的行为呢?’”诸葛恪用母亲给女儿穿耳附珠之事来表明自己残马耳并非不仁不义之举,这就说明在当时,女子穿耳戴珠是极为常见的现象。这种穿耳戴珠的耳饰被称为“珰珥”。珥,又被写作瑱。《释名》在解释瑱的时候提到:“瑱,有镇住的含义。把它悬挂在耳朵旁边,是为了防止人随意听闻外界的声音,起到自我约束重重的作用。这个习俗本来出自于蛮夷之地,那里的少数民族妇女行为举止轻浮好走动,就用这个珰来约束她们。现在中原地区的人们也仿效这种方法了。”如果说少数民族妇女悬挂珰是为了让自身举止庄重,那么当中原妇女效仿之后,珰珥的装饰意义就明显被强化了。
头饰
除了耳饰,魏晋南北朝女性的头饰同样丰富多彩。步摇作为头饰的一种,以其独特的摇曳生姿赢得了女性的青睐。《释名》中描述了步摇的精美:“后首饰曰副,副者覆也,覆盖于头顶,上有垂珠,行走时摇曳生姿。”此外,假髻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头饰。《宋书·五行志》记载,晋海西公太和年间,大户人家的妇女开始流行缓鬓倾髻的装扮,这种装扮需要大量头发,因此她们常常使用事先做好的假髻来装饰。假髻不仅可摘可戴,还能相互借用,成为当时女性社交中的一种风尚。
除了步摇和假髻,钗镊也是魏晋南北朝女性常用的首饰之一。在《太平御览》中,有多处记载提到了女性佩戴钗镊的情景,如王达妻卫氏被鲜卑掠走时留下的钗钏,以及南朝皇室对将士的赏赐中包括的金钗等。这些记载不仅反映了当时女性对钗镊的喜爱,也展现了钗镊在贵族阶层中的普及程度。
魏晋南北朝女性的饰物除了首饰、耳饰之外,还有钏。《太平御览》引用祖台之的《志怪》说:“建安年间,河间太守刘照的夫人死在官府里。后来太守到任的时候,梦到一个美貌的妇人,就和她成为夫妻,妇人送给他一对金錗鏆,太守不认识这是什么东西。妇人说:‘这是錗鏆。錗鏆的形状就像纽珠,大小和手指差不多,能屈伸在人的胳膊上。’太守得到后,把它放在枕头里。之前,太守去迎接夫人的丧葬队伍,说有錗鏆。打开棺材看夫人的手臂,果然没有錗鏆了。”这里的錗鏆就是佩戴在胳膊上的装饰,也就是钏。《南齐书·东昏侯纪》记载:萧宝卷的妃子潘氏的服饰,“极其挑选珍贵的宝物,主衣库里的旧物不再使用,珍贵地到民间去高价购买金银宝物,价格都翻了好几倍。其中一只虎魄钏,价值一百七十万。”
以上就是尚织汉服学塾小编对魏晋南北朝女子饰物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汉服设计培训学习的需求或疑问,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