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衣,乃生活服饰的升华之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生活服饰审美的先行引领者。
在中国,舞蹈发挥着两种不尽相同的功能。其一为从属政治礼仪范畴的舞蹈,它承接着中国古代原始舞蹈的脉络延续而来。在其初始阶段,便与原始巫术相互融合,从而带有神秘的神话色彩。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和阶级社会的观念深度交织,进而成为统治阶层礼仪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另一种舞蹈则更多地偏向于娱乐性,其较为低级的表现形式便是民间琳琅满目的各类舞蹈;而高级形式则是上层社会精神文化享受的一种体现。伴随社会对外在经济文化方面交往的不断增多,舞蹈艺术的交流也开始愈发频繁起来。
唐代的舞乐盛极一时。依据《唐六典》和《文献通考》等典籍的记载,唐代的舞蹈种类多达数十种。唐太宗在位时宏文馆直学士谢复所作的《观舞赋》里,对舞女的形象有着这样的描绘:“曳绢裙兮拖瑶珮,簪羽钗兮珥明珰,弦无差袖,声必应足,香散飞巾,光流转玉。”从中可见当时极为注重歌舞、声容、音乐与服装相互搭配所产生的综合效果。
唐代的各类舞蹈大多有特定款式的舞衣。例如《七德舞》身着披甲且手持戟;《九功舞》头戴进德冠(进德冠是一种在造型上介于进贤冠和通天冠之间的极为华贵的冠式)、身着紫裤襦。
观赏那些穿着舞衣的妇女形象(从陶俑可见一斑)。《上元舞》穿着绘制有五彩云纹的衣物;《大定舞》披五彩文甲且手握长槊;《圣寿舞》戴着金铜冠、身穿五彩绘画的衣裳;《光圣舞》头戴乌冠、身披五彩绘画的衣衫;《宴乐舞》以绯绫作袍、丝布为衣;《长寿舞》衣冠皆绘有图案;《万岁舞》有着绯红色的大袖,并且画有鹦鹉和鸽子的图案,所戴冠饰是鸟的造型;《龙池舞》身穿五色纱线编织成的云般衣裳,头戴芙蓉冠、脚蹬无忧履;《狮子舞》有两人手持绳索和拂尘,服饰呈现出昆仑人的模样;《景云舞》使用花锦制作长袍,五绫(即采用五枚斜纹地组织的绫)制作为袴,头戴绿云冠、身穿黑衣;《倾杯舞》中乐工穿着淡黄衫、系着文玉带;《文舞》头戴委貌冠,身着玄丝布的大袖衣衫,白色练带镶领、白纱作为中单,绛领青丝布大口袴,革带搭配乌皮履,脚穿白布袜;《武舞》头戴弁平巾帽,身穿金支绯丝布大袖,绯丝布裆甲,金饰的白练裆,佩戴锦腾蛇(腾蛇以锦为外表,长达八尺,中间填充绵絮,形状如同蛇类)起梁带,穿着豹纹大口布袴,脚着乌布袜;《坐舞》有五个舞童身着绣衣,并且每人手持金莲花;《八佾舞》文舞服饰宽大,武舞服饰短小;《霓裳舞》穿着彩虹般的裳衣和如同彩霞般的上衣,头戴步摇冠,身上垂挂着许多钿璎,佩戴的珠玉琳琅作响。
上述这些舞蹈大体而言属于中国传统礼仪场景下的舞蹈,还有一类是从西域传入的流行舞蹈,其所穿着的服装带有鲜明的异族风格。
像在唐代被诗人广泛吟诵赞美的《柘枝舞》、《胡旋舞》和《胡腾舞》便是如此。白居易在《柘枝妓》中写道:“紫罗衫动柘枝来,带垂钿胯花腰重。”《柘枝词》曰:“绣帽珠稠缀,香衫袖窄裁。”张祜的《周员外席上视柘枝》描述:“金丝蹙雾红衫薄,银蔓垂花紫带长。”《观杨瑗柘枝》道:“卷檐虚帽带文垂,紫罗衫宛蹲地处,红锦靴柔踏节时。”《观杭州柘枝》提到:“红罨画衫缠腕出,碧排方胯背腰来,旁收拍拍金铃摆,却踏声声锦催。”《李家柘枝》有:“红铅拂脸细腰人,金绣罗衫软著身。”《感王将军柘枝妓殁》感慨:“鸳鸯钿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
总结来看,红色或者紫色、刺绣或者手绘的窄袖罗衫,绣满珠玉的帽子,红锦靴以及装饰性的飘带便是柘枝舞典型的服装。
《胡旋舞》和《胡腾舞》的特色在于伴随着弦鼓的节拍旋转起舞,有时候舞者站在一个小圆球上不停地旋转腾跃,双脚始终都不离开球体。这两种舞蹈的服装为头戴尖顶番帽,身穿小袖胡衫,系着宝带,脚蹬锦靴。
唐代舞蹈服装的设计理念追求新颖奇特,在构思方面也非常细致入微。《教坊记》记载《圣寿乐》的服装时提到,在衣襟上都绣着一个大团花,然后在这件绣衣外面套上一件颜色与绣衣相同的短短的缦衫。当舞者刚出现时,观众看到的仅仅是一种单色的衣服。等到舞蹈进行到第二段时,“舞者相聚到场中,当即从领上抽去笼衫,各入怀中。观众忽然看到众多女子身上的文绣光彩夺目,无不惊叹诧异。”
以上就是尚织汉服学塾小编对唐代舞衣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汉服设计培训学习的需求或疑问,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