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裙子是从裳这一服饰逐渐演变而来的。起初,“裙”与“群”二字同源,寓意着由多幅布帛拼接而成,因此得名。这种穿着习惯大约始于汉代。在湖南长沙的马王堆汉墓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完整的裙子实物,它由四幅素绢拼接而成,形状上窄下宽,宛如梯形。裙腰同样采用素绢制作,两端延长以便系结。这条裙子简洁无华,没有任何纹饰或缘边,当时被称为“无缘裙”。劳作时,劳动妇女为了方便操作,会将长裙撩起并系在胯间,使其变得短一些,这种裙子被称为“缚裙”。
谈及凤尾裙,其制作工艺颇为独特。匠人们精选绸缎,裁剪成大小均匀的条子,并在每条上绣以精美的花鸟图纹。随后,在两畔镶上金线,巧妙地将这些条子拼缀成裙。裙摆之下,还配有彩色的流苏,随风摇曳,宛如凤尾般灵动,因此得名“凤尾裙”。
随着时间的推移,裙子的式样和色彩在魏晋以后逐渐丰富起来。两晋时期,一种名为“间色裙”的裙子流行开来。这种裙子由两种以上颜色的布条间隔而成,制作时将其剖成数道,色彩交映成趣。起初,间色裙的布幅较宽,色彩搭配以红绿、红黄等为主。后来,布幅逐渐变窄,颜色也日益多样。到了隋代,妇女的裙子样式基本延续了南北朝的风格,但长度有所增加。间色裙常被剖成十二道,俗称“十二破”,在当时被誉为“仙裙”。
进入唐代,妇女的裙子长度显著增加,长裙曳地成为常态。为了凸显裙子的修长,妇女们常常将裙腰束在胸部甚至腋下,裙摆则盖住脚面,甚至在地上拖曳。为了不影响活动,劳作时她们也会将裙幅撩起并系在腰间。唐代裙子的宽度以广博为时尚,多由六幅布连接而成,故有“裙拖六幅湘江水”的形容。色彩上,年轻妇女偏爱鲜艳的红裙,人称“石榴裙”。武则天曾在诗中写道:“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从此,“石榴裙”成为了妇女的代称。此外,还有染成晕色的裙子,色彩过渡自然,呈现出晕染效果,被称为“晕裙”。唐代裙子的装饰也多种多样,有在裙上作画的“画裙”,有镶嵌珍珠的“珍珠裙”,更有安乐公主所创制的百鸟毛裙,精巧至极。
郁金裙,则是用郁金染制的金黄色裙,也泛指黄裙。历代文人墨客对其多有吟咏,如唐代杜牧的《送容州中丞赴镇》诗中写道:“烧香翠羽帐,看舞郁金裙。”宋代柳永的《少年游》词中也有提及:“淡黄衫子郁金裙,长忆箇人人。”清代龚自珍的《隔溪梅令·<羽陵春晚>画册》词则描绘道:“郁金裙褶晚来松,倦临风。”
到了宋代,妇女的裙子色彩以素雅为主,裙身仍然很宽,裙围常在六幅以上。随着裙幅的增加,裙上的折裥也明显增多。施裥是东汉以后出现的风习,宋代在此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裙幅越多、折裥越细,因此有“百叠”、“千裙”的形容。宋代妇女出行时喜欢骑驴,为了方便乘骑,多穿一种前后开衩的“旋裙”。富贵之家还喜欢用郁金香草来浸染裙子,染出的裙子多为黄色,且能散发出阵阵香气,被称为“郁金裙”。
辽金元时期,汉族妇女的裙式基本沿袭宋代遗制,而少数民族的女裙则较多地保留了本民族的特点。如辽金时期的契丹、女真族妇女多穿一种襜裙,颜色深暗,上绣连枝花木,周身有六裥,裙内用铁条圈架作裙衬,使裙摆扩张蓬起,显得华丽富贵。
明代恢复了汉族习俗,女裙形制仍然保存着唐宋时的特色。唐代的红裙、宋代的百裥裙在明代再度流行。裙子的长短、裙褶的多少随着流行之风不断变化。明初女裙崇尚质朴、清淡,没有明显的纹饰。到了末期,则追求华丽的格调。如用缎裁剪成条状,每条绣花,两畔镶嵌金线,因造型与凤尾相似而被称为“凤尾裙”。另有一种画裙,折成数十细褶,每褶各用一色,轻描淡绘,色彩清雅,五色俱备。风动时色如皎月之光华,因此取名为“月华裙”。还有一种“百花裙”,裙上绣或织有大小相间、形态各异的花朵,成为明代礼服中的一种裙式。
清代初期的女裙仍保存着明代的遗俗,有凤尾裙、月华裙等式样。后来,随着时代的推移,许多新型的裙式应运而生。如“弹墨裙”,它以浅色绸缎为底,上用弹墨工艺印上黑色小花,色彩素雅,花纹别致。凤尾裙在清代也有多种类型,有的在裙腰间下缀绣花条凤尾,有的在裙子外面加饰绣花条凤尾并垂小铃铛,还有的将上衣与下裙相连,并加饰绣花条凤尾和垂铃铛。这种凤尾裙在戏曲服装中被称为“舞衣”,在生活服装中也常被用作新娘的婚礼服。
此后,裙子的式样越来越多,随时有变。有在裙上装满各种飘带的,有在裙幅底下缀以无数小铃使之叮当响的,也有裙幅下绣满水纹随着人体行动一折一闪的。传统的百裥裙也经过了改制,成为前后有平幅裙门、裙门下半部为主要装饰区的款式。此外,还有鱼鳞裙、襕干裙、马面裙等多种式样。其中,红喜裙作为新娘的婚礼服,在民国时期仍为民间普遍使用。
以上就是尚织汉服学塾小编对古代裙装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汉服设计培训学习的需求或疑问,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