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优惠活动:
咨询热线:18583297529
描述

襦裙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襦裙,作为汉服的一种,包含上身的短衣和下身的裙子。这种“上衣下裳”的服饰制度非常典型。短襦或衫是上身的穿着,长度通常不过膝,特点是紧身和长裙。如果搭配披帛和半臂,会使穿着更加丰富。

襦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


根据裙腰的高低,襦裙可以分为齐腰襦裙、高腰襦裙和齐胸襦裙。同时,根据领子的样式,襦裙又可以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等。另外,根据是否夹里,襦裙又可以分为单襦和复襦,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腰襴。

微信图片_20220216142442

在唐朝前期,襦裙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穿着,但后来逐渐被衫袄所替代。


在先秦时期,中国的服装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其中,“襦”指的是一种长度不超过膝盖的短衣,“裙”则是指由布帛拼制而成的,与腰部相连的下裳。根据出土的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西周时期,晋国的贵族已经出现了身穿右衽短衣,下配裙裳的穿着方式。


到了两汉时期,由于深衣的流行,穿着襦裙的妇女逐渐减少。因此,有人认为汉代并不存在襦裙这种服饰,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才重新兴起。然而,实际上在汉代,妇女并没有放弃襦裙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相关的描写。


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通常上襦很短,只到腰部,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面。这种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的主要形式之一,自战国时期一直到明朝,虽然长短和宽窄有所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襦裙继承了汉朝的传统,仍然以上襦下裙为主。上襦通常采用对襟设计,类似于现代的开衫,领子和袖子上常常添加彩绣作为装饰。袖口可以有不同的宽度,既可以是窄的也可以是宽的。腰部通常会使用一种称为“抱腰”的围裳进行束紧,并在外面用丝带固定。下裙的面料比汉朝更为丰富多彩,各种颜色和图案都有可能出现。


随着佛教的兴起,莲花、忍冬等纹饰开始大量出现在服装上,女裙的制作更加注重材质、色泽和花纹的鲜艳与华丽。在这个时期,裙腰逐渐升高,上衣逐渐变短,衣袖则逐渐变窄。后来,衣袖甚至加阔到二三尺,成为了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而到了隋唐五代时期,襦裙的样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衣多为短襦,有时也流行小袖的上襦。此外,半臂和披肩也成为了襦裙的重要组成部分。半臂的形制与现代的短袖衫相似,而披肩则是一种配饰,可以披在双臂上,舞动起来非常飘逸。


这个时期的襦裙,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裙腰通常用绢条制成,两端缝有系带。在领口的设计上,也有多种变化,其中袒胸大袖衫一度非常流行,展现了盛唐时期思想解放的精神风貌。


下裙的面料以丝织品为主,通常是多幅缝合而成。裙腰逐渐上提,裙色鲜艳,包括深红、绛紫、月青、草绿等颜色。其中,石榴红裙是最流行的颜色,持续时间最长。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色彩选择,让人目不暇接。

这个时期的襦裙与短襦和披肩相配,展现了盛唐女子雍容华贵的丰腴风韵。无论是安乐公主的百鸟裙,还是武则天的响铃裙,都体现了极富诗意的美与韵律,成为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


 汉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