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优惠活动:
咨询热线:18583297529
描述

汉代上层妇女首饰代表,副笄六珈与发簪的辉煌时代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繁华的街道还是热门的旅游景点,身着汉服的女孩们已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要想真正融入这股国风潮流,展现个人的文化底蕴与雅致品味,除了汉服本身,配饰的选择同样至关重要。正确的搭配,无疑能让整体造型更加和谐且富有韵味。


中国古代的服饰体系源远流长,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详细记载可见于《周礼》、《仪礼》与《礼记》这三部经典,合称为“三礼”。在这些礼仪典籍的规范下,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在各种场合下的服饰与配饰都有着严格的讲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古代的服饰与车马乘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统一时期。到了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他决定遵循儒学传统,建立服饰制度。历经两百余年的演变,至东汉中期,一套较为完备的礼仪服饰制度逐渐形成。


1728721459815


在古代,不同的场合需要穿着不同的服饰,而不同的服饰又需搭配相应的首饰。尽管汉代出土的首饰实物有限,但诸如马王堆汉墓、满城汉墓、龟山汉墓、海昏侯墓等重要墓葬的发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汉代服饰与首饰的历史资料。


发簪,古称“笄”,其使用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且在当时并不局限于女性。直至晚清时期,发簪仍是古人,尤其是女性头上不可或缺的实用装饰。“寒玉簪映秋水清,轻纱漫卷碧烟轻”,这些诗句中,发簪不仅成为了生活的写照,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故事。


1968年发掘的满城汉墓,其墓主人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子窦绾,墓中出土的乳白色玉笄(簪)残件,不仅工艺精湛,而且设计独特,堪称西汉时期高规格发簪的代表。这件玉笄上雕刻着精美的云凤纹与卷云纹,线条流畅,琢磨精细,充分展现了汉代高超的琢玉技艺。


关于发簪的佩戴方式,《后汉书·舆服志》中有着明确的规定。其中提到的“副笄六珈”,便是当时女子盛装的典型代表。这一制度源自周代,至汉代时,已被固化入舆服体系,成为皇室贵族夫人的必要礼服制度之一。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汉代对儒学礼制的尊崇。


除了皇室贵族,汉代的其他阶层也有着各自独特的发簪佩戴方式。从汉代壁画和画像砖中,我们可以看到,发簪或钗常常被依次排插在发髻上,或者横带于头两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佩戴风格。同时,发簪的材质也因其佩戴者的身份而有所不同,从玉质到金银、象牙等,都展现了汉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审美观念。


副笄六珈这一制度,虽然始于两周时期,但在汉代成为了皇室贵族夫人的必要礼服制度之一。然而,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失落与民族融合的过程,至唐代时,这一制度已逐渐消失。尽管唐时的花钗礼服与副笄六珈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实则已大相径庭。当然,副笄六珈只是汉代上层妇女首饰佩戴的一种典型代表,与之相对应的发簪,则成为了与汉服相搭配的基础款首饰之一。


以上就是尚织汉服学塾小编对汉代首饰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汉服设计培训学习的需求或疑问,欢迎联系我们。

 汉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