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烟云中,晚唐的“钿钗礼衣”为那个时代增添了无尽的华彩。它是唐代命妇的象征,是她们地位与尊贵的标志。那么晚唐“钿钗礼衣”有怎样的风格及特点?下面尚织汉服学塾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介绍。
“钿钗礼衣”,听名字便能感受到那份精致与华丽。根据《武德令》记载,钿钗礼衣分为三等,用以明确内命妇与外命妇的等级身份。礼衣本身如同深衣制,大袖连裳,通用杂色。而真正让它与众不同的,则是发髻上的金翠花钿。这些花钿根据命妇的品级,有一品九钿、二品八钿、三品七钿、四品六钿、五品五钿的规定。

唐代命妇的礼服,不仅展现了个人的地位,更代表了整个时代的审美与工艺水平。在唐代众多的典籍中,如《通典》、《会要》、《旧唐书·舆服制》、《新唐书·车服制》、《开元礼》等,都有关于钿钗礼衣的详细记载。
在古代,展衣是王后六服之一,主要在朝见皇帝和接见宾客时穿着,《礼·丧大记》钿钗礼衣的构造与翟衣相仿,理应归类为深衣制。然而,钿钗礼衣这一概念可能源于后人的误解。王后六服中的展衣被用作朝见皇帝和接待宾客的正式服饰,《礼·丧大记》称之为“襢衣”。由于古代繁体字中“礼”与“襢”字形相似,导致后人将钿钗礼衣误解为展衣。
沈从文在研究中并未将敦煌壁画中的服饰称为钿钗礼衣。此外,唐代从中唐到晚唐是所谓的“钿钗礼衣”最为盛行的时期,但每个时代的风格各异。
尽管许多人认为钿钗礼衣是一个难解之谜,但实际上,其在唐代的舆服制度中有详细的描述。钿钗礼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类似于翟衣但无翟纹的大袖连裳,通常采用各种杂色;二是素纱中单;三是蔽膝;四是大带;五是革带及袜、舄等物。这套服饰的构成明显与敦煌壁画中的供养人形象大相径庭。
关于敦煌壁画中的供养人形象,考古界已有定论,称其为裙襦大袖的装扮。
钿钗礼衣应该是基于当时对服饰的独特理解和审美追求而形成的。这种独特的服饰风格,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研究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