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褂,一种短款的外衣,通常穿在长袍之外。其长度一般至脐部,袖子长度仅至肘部,非常适合骑马时穿着。在满语中,马褂被称为“鄂多赫”,而汉人则因其骑马时方便的特性称之为“短褂”或“马墩子”。这种服饰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尤为流行。
马褂源于行服,无论是皇帝巡幸还是打猎,其扈从皆穿着马褂、缺襟袍和行裳。随着时间的推移,马褂逐渐成为男女士庶燕居之服,不再搭配行裳,而是罩于窄袖袍衫之外。这种穿法一直流传至民国时期,甚至成为婚嫁时的礼服。
对于色彩,黄马褂有着特殊的地位。它在民间是禁止穿用的,代表了一种特权,由皇帝赏赐给宠臣。实际上,包括皇帝本人、皇亲贵族至文武品官均不穿黄马褂,受赏赐者除外。
穿着黄马褂的人,无不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和尊荣。
首先,皇帝身边的扈从人员是黄马褂的主要穿着者。他们作为皇帝的贴身随从,时刻守护在皇帝的身边,是皇帝最为亲近和信任的人。黄马褂对于他们来说,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
然而,黄马褂的穿着并不止于此。当皇帝对某位官员或功臣极为赏识时,他可能会赐予对方黄马褂。这些被赏赐黄马褂的人,通常是立下了卓越功勋的官员。皇帝赐予黄马褂,给予他们极高的荣誉和地位,使他们成为朝中的佼佼者。
黄马褂的穿着还有“赏给”和“赏穿”之分。赏给黄马褂,是在狩猎行围时,对击中目标的功臣进行赏赐的。这种黄马褂只赏赐一件,并且只能在行围时穿着。而赏穿黄马褂则更为珍贵,它不受时间和场合的限制,可以随时穿着。
在清代,一旦被赏赐黄马褂,无论是在朝中还是在民间,都会受到极高的尊敬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