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夏商周时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服饰习俗——穿着皮衣,即我们所说的裘衣。这一习俗虽与上古披兽皮的习惯有所联系,但在制作技艺上却日渐精湛。甲骨文中,“裘”字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毛皮朝外的皮衣形象。从字形可见,殷人已将兽皮剪裁成直领右衽的样式,以适应人体穿着的需求。
制作裘衣的普皮需要经过一系列繁琐而精细的加工过程。据古代文献记载,周代社会中,工匠们分工明确,其中“攻皮之工五”中的“鲍人”、“韦氏”、“裘氏”等,便是专门负责熟制皮裘的工匠。周代的贵族对裘衣的毛皮质量要求极高。
在古人的描述中,好的裘衣应该远远望去洁白如茅莠,触摸时柔软光滑,卷起时不歪斜,铺展时平整无凹凸,缝制时线迹隐于皮革之中,不显痕迹。这样的韦革需要精心保护,避免过度擀濯以免变硬,同时也不需要过多的油脂来保持柔软。由这样的韦革制成的裘衣,无疑是当时贵族身份的象征,普通民众难以企及。
当时,人们非常珍视裘衣,因此在穿着时常常在裘衣外加上一件外衣,以保护裘衣的毛色。这件外衣被称为裼衣。在春秋时期,贵族们不仅注重裘衣的保护,还非常讲究裘衣与其他服饰的搭配,特别是与裼衣的搭配。孔子曾经对裘衣与裼衣的搭配有过这样的描述:缁衣,羔裘;素衣,魔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黑色的裼衣应配紫羔的毛皮,白色的裼衣应配小鹿的毛皮,黄色的裼衣应配狐狸的毛皮。而在家中穿着的裘衣,为了方便,右边的袖子通常会做得短一些。
周代的贵族对裘衣和裼衣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它们的制作和搭配上,更在于它们作为身份等级的标识。孔子所提及的缁衣、素衣、黄衣以及羔裘、魔裘等,都是贵族阶层的服饰,而君主的服饰则更为考究。古代的礼书记载,锦衣狐裘是诸侯的服饰,可见其尊贵非凡。
裼衣除了保护毛皮的功能外,还承载着特殊场合下的礼仪和审美观念。在某些特殊场合,人们会在裼衣外再罩上一层衣服,以突显其美感;而在另一些场合,则会尽量展示裼衣的美观。
这些习俗在《礼记·玉藻》中有所记载。裼衣的美需要被恰到好处地展现,如在吊唁时,出于对逝者的尊重,人们会掩藏裼衣之美;而在君主面前,为了表示喜庆和尊重,则会尽量展示裼衣的华丽。穿裘时加上外衣,既是为了保护裘衣,也是为了更好地突显裼衣的美。周代人对裼、袭等衣着的重视和用心,正是当时服饰习俗深受社会等级观念影响的体现。
以上就是尚织汉服学塾小编对裘衣——夏商周时期的服饰传统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汉服设计培训学习的需求或疑问,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