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优惠活动:
咨询热线:18583297529
描述

八百里加急,古代文书传递的极致速度

在古代,有一种特殊的文书传递方式,被称为“800里加急”。这一词汇在文学作品中常被描绘得惊心动魄,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在眼前展开。


“800里加急!800里加急!”随着这一声声的呼喊,只见尘土飞扬,骏马如流星般飞驰而来。骑马者一跃而下,神情肃穆,高声宣布:“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随即,又如一阵风般离去,只留下一片烟尘和凝重的空气。此时,古道之上,云雾缭绕,晴空如洗,仿佛都在为这紧急的文书传递而肃然起敬。


1710483293331


诗人岑参曾在诗中描绘过这样的场景:“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他以流星比喻驿骑,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驿骑的迅疾。据唐政府的规定,快马一天需行走约180里,而更快速的要求则是日行300里。然而,在最紧急的情况下,驿骑甚至需要日驰500里。比如,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消息迅速传到了远在华清宫的唐玄宗耳中。两地相隔三千里,唐玄宗却在短短6日内得知了这一消息,可见当时的文书传递速度之快。


南北朝时期,北周宣帝曾亲自乘御驿马,日行300里。由此可见,唐朝对于最紧急的通讯要求日行500里,所使用的马匹必定是御马级别,因此才能达到如此惊人的速度。唐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0.303米,一里则合454.2米。即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800里加急的速度也是极快的,至少需要两天时间才能完成。


据《大唐六典》记载,唐朝最盛时全国共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多达二万多人,其中驿兵就有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和水路兼并三种形式,每个驿站都配备有驿舍、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这些服役于驿站的人通常被称为“驿丁”、“驿夫”,或者“驿卒”、“驿隶”,从他们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们身份的低微。


陆路上的驿丁们,无论是在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在寒风凛冽的冬天,亦或是倾盆大雨之中,他们都毫无怨言地身背文书袋,匆匆奔驰在驿路上。敦煌的一幅晚唐壁画《宋国夫人出行图》就生动地描绘了当时驿使身背布袋的形象。他们的日常工作繁重而琐碎,除了要在途中奔跑传递文书外,还要负责打扫驿庭等杂务。


唐朝对于邮递过程中的失误处罚极为严厉,稍有差错便会受到重罚。驿长需每年上报驿马的死损和肥瘦情况,以及经费支出情况。如有驿马死损,驿长需负责赔偿;若私自减少驿站人员和马匹,则会受到杖一百的处罚。对于驿丁的处罚更为严格,他们抵达驿站后必须换马继续前行,若不换马则会被杖八十。此外,唐律还规定,凡在驿途中耽误行期或应遣而不遣者,将被杖一百;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最严重的处罚甚至包括徒刑二年。


唐朝法律对邮递过程中的失误处罚极为严厉。驿长需每年呈报驿马死损肥瘠及经费支出情况,若有失误则需赔偿或受罚。驿丁在换马更行时若有疏忽,亦会受到重罚。文书传递若有延误,处罚更是严酷,甚至可能面临徒罪的惩罚。这种严厉的法律制度确保了文书传递的迅速与准确,使得强盗和敌人不敢轻易劫取重要文件。而在交战时期,为了防止情报被拦截,通常会采取多途径、多人携带文书的方式以防万一。

以上就是尚织汉服学塾小编对八百里加急,古代文书传递的极致速度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汉服设计培训学习的需求或疑问,欢迎联系我们。

 汉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