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科举中第又被称鲤鱼跃龙门,意味着从此踏上仕途,飞黄腾达。那么,这神秘的“龙门”究竟藏匿于何处?又是何时开始,有了这“跳龙门”的美谈呢?
一、探寻“跳龙门”的源头
北京,这座千年古都,其建筑布局尤为讲究。城与城之间的连接,使得城门成为了沟通内外的关键。在这众多城门中,也的确有所谓的“龙门”,它与古代的科举制度紧密相连。这扇象征着荣耀与成功的门,便是长安门。
长安门分为左、右两门,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永乐十八年,即公元1420年。长安左门位于大明门(后经历代变迁,名称有所更改)内东北角,而长安右门则位于西北角。这两扇门是通往皇城中央官署的要道,门前石碑肃立,禁军守卫森严。
每当百官上朝,无论官阶大小,都必须下马步行,经过长安门,再穿越天街、金水桥,最终抵达承天门(今天安门)。这样的仪式,彰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二、“龙门”的具体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并非长安门的左右两门都是“龙门”。实际上,只有长安左门享有这一美誉。这与其在科举考试中的特殊地位密不可分。
在古代,殿试是选拔官员的重要环节。考中进士的学子们,其姓名会被广布于殿上,并写入“皇榜”。随后,这份皇榜会在鼓乐声中,被捧出午门,张挂在左面的“龙棚”内。而所有参加殿试的贡生,无论结果如何,都会从长安左门离开。因此,长安左门被赋予了“龙门”或“生门”的称号,那些成功中进士的学子们,便被形容为“登龙门”。
新科状元还会披红插花,身着华服,骑着御赐的高头大马,从长安左门出游天街,展现皇家的恩宠。随后,这些金榜题名的进士们会被邀请至顺天府衙,参加盛大的庆祝宴会,这就是所谓的“金殿传胪”仪式。
科举考试,无疑是古代社会的一大盛事。它为广大寒门子弟提供了跻身仕途的机会,使得他们能够跨越社会阶层,实现人生的飞跃。因此,将科举中第比喻为“跳龙门”,也是恰如其分。以上就是尚织汉服学塾小编对长安门背后的故事,古代科举中的“龙门”传奇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汉服设计培训学习的需求或疑问,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