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优惠活动:
咨询热线:18583297529
描述

古代的致仕之制,何种情况下得以提前退隐

今朝之世,我们享有明确的退休体系,到达法定之年岁,即可享受天伦之乐。然而,回溯历史长河,古代的官员亦有其退休之制,若欲提前退隐,则称之为“告老还乡”。其中,“告”为请求之意,“老还乡”即年老之后归返故里。此制度,实则古代官员因年老体衰或疾病缠身,向帝王提出辞官之请,以返归故里,实为古代官员提前退休的一种形式。


我国古代,虽退休之制仅限于官吏,然其称谓繁多,如“致仕”、“致事”、“致政”等,皆表此意。《春秋公羊传》有载:“退而致仕”,其中注释曰:“致仕,还禄位于君”,即权力交还君王之意。此制度始于春秋战国,成于汉,发展于唐,至宋、元、明、清时期已趋完善。然“退休”一词,首现于唐宋之典籍,唐代韩愈在《复志赋序》中提及“退休于居,作《复志赋》”,而《宋史.韩贽传》亦有“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之描述。


1710223598910


古代之退休制度,实为官僚体制之重要一环。官吏退休,须达一定之年岁。《礼记.曲礼》言:“大夫七十而致事。”汉、唐、宋、元等朝,多遵循此制,然至明清时期,则有所调整,规定“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然未及退休年龄者,亦可有提前退休之可能。如唐代规定:“老病不堪厘务者,与致仕”,即疾病或受伤者,虽未至退休年龄,亦可请辞退休。明代亦有类似规定,老疾不能任事者或软弱无效能之官吏,可随时令其退休。由此可见,古代官吏因年老或疾病而请辞,提前退休,亦是被允许的。


“告老还乡”者,多为“老病不堪厘务者”或“老疾不能任事者”,主动请辞,提前辞官归乡。在古代,官吏提前退休相对简单,只要提出申请,帝王多会应允。明弘治四年,皇帝曾下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刘罗锅年至垂暮,上奏皇帝请求告老还乡,获准后,便乘驴归山东老家,此情景深入人心。在古代,官员主动请求“告老还乡”提前退休,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回避权力斗争,选择“告老还乡”。其中,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大夫范蠡便是一例。范蠡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虽被封为上将军,然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故选择告老辞官,与西施归隐五湖,此举实为明智之选。


二、无心于官场,向往田园生活,因而“告老还乡”。此类官员对官场已无留恋,渴望回归故里。如晋朝彭泽县令陶渊明,便是因向往田园生活,主动请辞告老还乡。


三、因客观条件,如体弱多病,难以胜任官职,故申请“告老还乡”或“告病还乡”。此类申请,多能得到皇帝的恩准。如唐太宗时期,开国元勋李靖因自感伤病,遂在六十四岁时告病还乡,得到皇帝的恩准。然亦有皇帝不恩准之例,如汉代经学家张禹,虽多次上书请求告病还乡,却未能如愿,反而得到皇帝的慰问与赠药。


从某种程度上看,古代的“告老还乡”制度对于人才资源的流动与农村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以上就是尚织汉服学塾小编对古代的致仕之制,何种情况下得以提前退隐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汉服设计培训学习的需求或疑问,欢迎联系我们。

 汉服文化